德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通過檢測鼻粘膜中的一種蛋白質沉淀物有助于提早發現阿爾茨海默病這種疾病。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研究人員15日公布研究成果說,在阿爾茨海默氏癥癥狀出現數年前,患者鼻粘膜中即可檢測出一種名為Tau蛋白的沉淀物。這種蛋白質可導致早老性癡呆癥患者腦細胞死亡。參與研究的鮑里斯·施密特教授介紹說,研究人員先前只知道這種有害沉淀物會出現在腦細胞和視神經細胞中,因此在試圖確診相關疾病時通常會先利用熒光染料為眼中這種蛋白沉淀物著色,再采取視網膜掃描檢測。在研究熒光染料時,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染料同樣可使鼻粘膜中某種沉淀物可見。隨著研究不斷深入,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鼻粘膜中的蛋白沉淀物與腦部蛋白沉淀物“高度相關”,檢測鼻粘膜蛋白沉淀物比視網膜掃描更易確診阿爾茨海默氏癥。而且研究人員認為,鼻部檢查對患者產生的損害或副作用相對較小。由于阿爾茨海默氏癥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愈療法,因此盡早檢測和及早治療非常重要。 ......閱讀全文
德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通過檢測鼻粘膜中的一種蛋白質沉淀物有助于提早發現阿爾茨海默病這種疾病。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研究人員15日公布研究成果說,在阿爾茨海默氏癥癥狀出現數年前,患者鼻粘膜中即可檢測出一種名為Tau蛋白的沉淀物。這種蛋白質可導致早老性癡呆癥患者腦細胞死亡。參與研究的鮑里斯·施密特教授介
由于阿爾茨海默氏癥(早老性癡呆癥)目前無法治愈,因此盡早檢測和及早治療非常重要。芬蘭研究人員最近發現,可以通過檢測血清在癥狀出現前數月甚至數年就查出這種疾病。芬蘭國家技術研究中心14日發表新聞公報說,由該中心和芬蘭東部大學共同完成的研究發現,一種指示組織缺氧和磷酸戊糖途徑的分子信號,是阿爾茨海默氏癥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10月11日公布的一篇醫學論文,報告了一種改進一類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的方法,能減少藥物副作用。新研究闡明了一種被稱為“BACE1”抑制劑的藥物為何會造成患者眼部的副作用,并描述了一種檢測方式,可以預測藥物是否會在動物身上產生視力方面的副作用。 從病理學來講,阿爾茲海默病主要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說,通過聯合使用脊髓液檢測和磁共振掃描兩種手段,可以在老人還沒有出現阿爾茨海默氏癥(早老性癡呆癥)癥狀時,就診斷出其發病風險,這有利于及早進行治療。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神經學年鑒》上報告說,使用這種方法對105名七八十歲的老人進行了檢測,目前他們的認知能力仍
診斷: 美國國立神經病語言障礙卒中研究所AD及相關疾病協會(NINCDS-ADRDA)規定的診斷標準。可能為AD的診斷標準:A加上一個或多個支持性特征B、C、D或E. 核心診斷標準:&nbs
圖片來源: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4月6日,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批準用一種放射性化合物評估阿爾茨海默氏癥患者的認知損傷。這種名為Amyvid的藥物能夠與淀粉體斑塊結合在一起,后者是阿爾茨海默氏癥在大腦中的名片。在進行正電子發射層析(PET)掃描之前,Amyvid使得醫生
一項最新研究首次向人們展現了一類可自我復制的致病蛋白,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的可能。 當人類感染了引發瘋牛病的病毒后,就會患上克雅病,具體癥狀為大腦逐步萎縮退化,導致患者智力迅速減退。從該病已有的案例看,90%的患者會在出現臨床癥狀后一年內死亡。這一疾病的罪魁禍首即為朊蛋白,一種發生錯誤折疊的蛋
筆者在上一篇文章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研發困局中寫過阿爾茨海默病的歷史,三種主流的假說,以及主流藥物的研發歷程。本文將重點介紹最近幾年內阿爾茨海默病領域的理論和新藥研發進展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過這樣幾段話: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意識到失眠癥已經侵入鎮子,于是便召
目前,發表在《自然醫學》雜志的一項研究表明,血液中的一種蛋白質可用于精準監控阿爾茨海默病首次出現癥狀之前的病情發展。 “臨床上還沒有非常有效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方案,部分原因是患者開始治療的時間太晚了。” 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赫爾特臨床大腦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Mathias Jucker 博士
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癡呆最主要的類型,表現為記憶減退、詞不達意、思維混亂、判斷力下降等腦功能異常和性格行為改變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2年前,阿爾伯塔大學著名教授、神經學家Jack Jhamandas發現了能夠中和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一種異常蛋白質的方法。現在,他又有破解阿爾茨海默病之謎的新發現。體內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