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團隊與北京大學魏文勝團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謝正德團隊聯合,在《細胞》(Cell)雜志上發表了題為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 is the cellular uncoating receptor for Enterovirus B 的文章。該論文中,研究人員利用CRISPR篩選技術,發現人類新生兒Fc受體(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 FcRn)是多個B族腸道病毒的通用脫衣殼受體,并通過解析病毒與其吸附受體(attachment receptor)和脫衣殼受體(uncoating receptor)在不同pH條件下復合物的原子/近原子水平高分辨率電鏡結構,從分子水平揭示了“雙受體系統”中兩種受體的不同作用機制,系統地闡明了腸道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入侵機制。該研究在B族腸道病毒的致病研究和藥物開發、非囊膜病毒的入侵機制研究方面均具......閱讀全文
高福(George Fu Gao)院士研究組主要從事病原微生物跨種間傳播機制與結構免疫學,尤其是有關T細胞識別、艾滋病病毒等囊膜病毒侵入的分子機制、禽流感等動物源性病原跨種間傳遞的機制的研究。近期其研究組連發多篇Cell文章,報道病毒作用新機制。 5月16日高福團隊與北京大學魏文勝團隊,首都醫
【1】Cell:我國科學家揭示人FcRn是B族腸道病毒的細胞脫衣殼受體 doi:10.1016/j.cell.2019.04.035 B族腸道病毒(Enterovirus B, EV-B)包括埃可病毒(Echovirus)、柯薩奇病毒B、柯薩奇病毒A9,以及多個新發現的B族腸道病毒血清型。它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6-7月份中國科學家們在CNS三大雜志上發表的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ure:我國科學家揭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抑制肺癌轉移 doi:10.1038/s41586-019-1340-y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lucose, UDP-葡萄糖)是糖醛酸途徑(
腸道病毒是人群中流行廣泛的病毒之一,不同家族不同血清型在不同國家地區、不同時間維度上層出不窮。一方面,當一種血清型在某一地區大規模流行,疫苗的介入使易感人群對其產生群體免疫效力,導致該血清型被壓制,但同時另外一種或幾種血清型會出現,經過一段時間進化,逐漸成為感染某一特定人群的主要病原。例如,EV
WSSV病毒受體對蝦類白斑綜合癥起決定作用造成感染的過程分析研究背景病毒感染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相互作用,包括多個步驟。它從病毒體附著到宿主細胞膜開始,然后與受體特異性結合。病毒受體的結合使病毒可以將其基因組直接在質膜上釋放到細胞中,或者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內吞作用是高度復雜和動態的,并且涉及內吞
根據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小鼠新研究,腸道細菌顯著地影響了免疫系統的B淋巴細胞。盡管以往曾報道過腸道細菌對于T淋巴細胞的影響,這是研究人員第一次證實B細胞在腸道中早期發育,并且微生物影響了這一過程。 腸道菌群微觀攝影,圖片來源:《華夏地理雜志》,攝影師:MARTIN OEGGERL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野生大猩猩面臨著諸多威脅,包括偷獵、捕食者和森林破壞等。然而,科學家在烏干達基巴萊國家公園(Kibale National Park)調查一個黑猩猩種群爆發的呼吸道疾病時,卻驚奇而不安地發現,導致人類“普通感冒”的病毒——人類鼻病毒C型——正在殺
過去100年發生的多起事件讓世人密切關注未來發生傳染病大流行的風險。2018年是1918年流感流行的100周年,估計有數千萬人死于100年前那次流感。現在擁有比一個世紀前更好的干預措施,季節性流感疫苗,但不一定完全有效預防。每年需要接種或選擇接種的人所占比例較小。世界上還有抗生素可以幫助治療細菌
免疫系統是由先天免疫系統和適應性免疫系統組成的保護機體免受外界病原體侵害的系統。硬骨魚類生活在病原菌豐富的水環境中,廣泛接觸多種病原菌,先天免疫系統在硬骨魚類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吞噬作用是先天性免疫應答的重要機制之一,它通過吞噬細胞吸收病原體,降解攝入的病原體,激活免疫應答。這一進展始于模式
免疫系統是由先天免疫系統和適應性免疫系統組成的保護機體免受外界病原體侵害的系統。硬骨魚類生活在病原菌豐富的水環境中,廣泛接觸多種病原菌,先天免疫系統在硬骨魚類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吞噬作用是先天性免疫應答的重要機制之一,它通過吞噬細胞吸收病原體,降解攝入的病原體,激活免疫應答。這一進展始于模式識別
前言 病毒是專性的細胞內寄生,需要在宿主內復制,并促進它們傳播到其他地方。在人類中,大多數臨床相關感染來自其他動物,這一過程仍在繼續。最近的例子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ZIKA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等。 病毒感染很少是直接致命的,即使它們對單個細胞具有高
2020年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我國科學家從結構和功能角度揭示SARS-CoV-2利用人ACE2進入細胞機制 doi:10.1016/j.cell.2020.03.045 病毒感染始于病毒顆粒與宿主表
什么是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Coronavirus)是一種有包膜(或囊膜)的正鏈線性RNA病毒,也是一種最大的RNA病毒。冠狀病毒屬于網巢病毒目。我們通常說的冠狀病毒是冠狀病毒科的兩個亞科之一。該亞科包括甲、乙、丙、丁(α,β,γ和δ )四個屬。 冠狀病毒的包膜是由雙層脂質和跨膜蛋白組成。病毒的
1. Nat Med:利用特殊藥物偽裝T細胞可抑制HIV的傳播 刊登在國際著名雜志Nature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埃默里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利用阻斷T細胞向腸道運輸的抗體來“偽裝”免疫細胞或許實現在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HIV感染模型中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相關研究就可
本期為大家帶來流感病毒的最新研究進展,幫助大家了解科學家們正在如何通過進一步了解流感病毒來開發新的流感療法和流感疫苗。 【1】Nat Microbiol:首次發現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細菌能互相協作促進宿主感染 DOI:10.1038/s41564-019-0447-0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生物產業是七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日前,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和《中國醫藥生物技術》雜志共同主辦的“2015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正式出爐。 2015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分別是: 1. 我國自主創新國家1.1類Sabin株脊
在過去的250年間,在攻克癌癥的斗爭中,我們見證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就。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起回顧了一下抗癌歷史中那些里程碑式的突破與進展。 1775:煙囪灰和鱗狀細胞癌 Percivall Pott 鑒定出了掃煙囪灰的人所患的陰囊鱗狀細胞癌和他們與煙囪灰長時間接觸的關系。他的報告第一次把癌癥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4月8日凌晨,有一群比跨年還要積極的人在期盼武漢重啟的到來,這是抗擊SARS-CoV-2戰役中最輝煌的一刻,標志著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并且經濟開始有序復蘇。整整76天,我們迎來了勝利的曙光,但國外的疫情卻愈演愈烈,呈加速擴散蔓延態勢。為了防止輸入性病例再次傳染,我國各通商口岸以及人流通道均已采取了強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將機體的免疫系統與腸道菌群聯系了起來,當然我們很多人并不清楚免疫系統到底和機體腸道菌群有著怎樣的關聯?免疫系統能夠被腸道菌群調節,抑或者其能夠主動調節機體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從而來影響健康? 本文中就對二者之間的關聯性研究進行了整理,如下: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Nature論文解讀!從COVID-19中康復后,人體免疫防御可至少持續6個月的時間 隨著抗擊SARS-CoV-2的人數不斷攀升,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越來越重要:他們對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力能持續多久?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令人鼓舞
《Cell》雜志發表每一臺徠卡設備都有它獨特的定位,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證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發揮它們應有的價值。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徠卡客戶用共聚焦產品SP5在《Cell》雜志上發表的題為“Inhibition of SARS-CoV-2 Infections in Engineered Huma
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日前公布了十大醫學創新研究,并預測這十項研究將對2014年醫學領域產生重大的影響。排在首位的是一種仿生視網膜,它可以使近乎失明多年的患者恢復基本的視力。 該榜單從150項醫學創新提名中脫穎而出。首先,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110多名員工提名了150項醫學創新研究,
3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Pathogen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叢堯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黃忠課題組的合作研究論文Structural Basis for Recognition of Human Ente
2005年6月28日,世界變態反應組織(WAO)聯合各國變態反應機構共同發起了對抗過敏性疾病的全球倡議,將每年的7月8日定為世界過敏性疾病日,旨在通過增強全民對過敏性疾病的認識,共同來預防和控制過敏性疾病。目前全世界有30%-40%的人群被過敏問題困擾,有數億人患過敏性鼻炎,有3億人患哮喘,過敏
提高免疫系統,我們都知道其是保護機體免于損傷的重要防御屏障,近些年來,科學家們通過多項研究破解了機體免疫系統的奧秘,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成果進行篩選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 【1】Nature:重磅!解碼人體免疫系統!首次對人體免疫系統進行全面測序 doi:10.1038/s4158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