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藥物所構建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遞送系統
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能夠激活部分腫瘤患者的免疫效應,顯著延長腫瘤患者生存期。但是免疫檢查點療法卻對大多數腫瘤患者響應率較低(總體響應率低于30%),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腫瘤組織內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浸潤程度低導致免疫耐受。同時,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正常組織表達的受體也有識別作用,易造成非腫瘤靶向分布(on-target but off-tumor),從而引發嚴重的免疫相關毒副作用。如何消除腫瘤免疫耐受、提高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的臨床響應率并降低其毒副作用已成為改善免疫檢查點療法的重大基礎及臨床問題。 針對上述關鍵挑戰,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于海軍和李亞平合作發展了一種腫瘤微環境激活型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遞送系統,為改善腫瘤免疫耐受提供了新思路。該抗體藥物遞送系統通過疏水相互作用共包載光敏劑分子ICG和PD-L1免疫檢查點抗體(αPD-L1),形成粒徑約為150 nm的納米顆粒。該包含聚乙二醇外殼的抗體納米粒可在血液中穩定循環......閱讀全文
上海藥物所構建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遞送系統
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能夠激活部分腫瘤患者的免疫效應,顯著延長腫瘤患者生存期。但是免疫檢查點療法卻對大多數腫瘤患者響應率較低(總體響應率低于30%),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腫瘤組織內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浸潤程度低導致免疫耐受。同時,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正常組織表達的受體也有識別作用,易造成非腫瘤靶向分布(
上海藥物所揭示多聚免疫球蛋白受體pIgR的免疫背叛功能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課題組、丁健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課題組合作,在肝炎-肝癌惡性轉化與肝癌復發轉移生物標志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肝癌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肝炎和肝癌的發生密切相關,約3/4的肝癌與肝炎病毒HBV/HCV感染相關。目前,手術切除仍是肝癌首
上海藥物所發展定點抗體藥物偶聯物及抗體糖工程方案
7月2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黃蔚課題組在《自然》(Nature)子刊Nature Protocols發表了題為Chemoenzymatic synthesis of glycoengineered IgG antibodies and glycosite-specific antibod
上海藥物所等優化新型藥物載體材料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繼穩領銜中法合作團隊發明了一種快速、溫和的方法,顯著改善環糊精金屬有機骨架(CD-MOFs)在水中的穩定性,克服了CD-MOFs在水中穩定性差的缺點,拓展了CD-MOFs在醫藥領域的應用前景。該研究成果于7月26日發表于《化學通訊》(ChemComm)上。 金屬
張亞平調研上海藥物所
3月15日,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一行到上海藥物研究所調研。 張亞平聽取了上海藥物所所長丁健作的工作報告,全面了解了研究所各方面的工作進展,尤其是推進創新“2020”和“一三五”重大布局的機制體制改革舉措和思路,以及成果轉化方面的政策和部署。 張亞平對上海藥物所近年來取得的成績表
上海藥物所煙臺分所共建簽約儀式舉行
8月26日下午,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煙臺市人民政府、煙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四方共建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煙臺分所簽約儀式在山東省煙臺市舉行。 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山東省科技廳廳長翟魯寧,煙臺市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江汀,煙臺市
上海藥物研究所啟動抗“超級細菌”藥物研究
最近,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出現一種新型“超級細菌”NDM-1(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1),對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耐藥性,全球已有170人被感染,其中英國至少造成5人死亡,這種新型細菌變種基因有可能在全球蔓延。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迅速反應,成立了“抗NDM-1藥物研究
上海藥物所靶標發現技術取得突破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研究員與大連理工大學力學系王希誠教授合作,針對尋找藥物作用新靶標的需求,帶領博士后李洪林和高振霆等,發展了以活性小分子為探針、搜尋潛在結合蛋白質的“反向分子對接”方法,相關結果發表在Nucl. Acids Res. (2006, 34, W219-224),并建立了相應的公共網
免疫重磅:新型抗體偶聯藥物或成首例SCLC靶向藥物
2016年6月3-7日,一年一度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年會于芝加哥舉辦。6月5日上午肺癌-局部區域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其它胸部腫瘤口頭報告專場上,來自紀念 Sloan Kettering 癌癥中心的 Cha
抗擊腫瘤!上海藥物所PI3K抑制劑調控腫瘤免疫機制
PI3Kα可在多種實體瘤中發生高頻率基因擴增或激活性突變,是重要的腫瘤治療靶標。CYH33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研發的全新結構PI3Kα高選擇性高活性抑制劑,目前已完成Ia期臨床試驗。近期,上海藥物所腫瘤研究中心及其合作者在對CYH33進行系列研究基礎上,與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合作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