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是人體最大、功能最多的器官之一,在人體的新陳代謝及免疫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更值得關注的是,肝臟還是人體唯一一種僅需原體積的25%,就能夠完全再生的內臟器官。另外,包括脂肪肝、肝癌及肝炎在內的各類肝病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也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盡管肝臟對人類健康極為重要,但健康和患病組織中不同肝細胞類型的多樣性以及相關分子和細胞過程,仍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7月11日,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以及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了一項重磅研究成果,成功繪制了一份詳盡的人類肝臟細胞圖譜。該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對來自9個人類供體的近10,400個單細胞進行了分析,所創建的細胞圖譜涵蓋了所有重要的肝臟細胞類型,包括肝細胞、肝臟主要代謝細胞、血管內皮細胞、肝臟巨噬細胞以及其他免疫細胞類型。利用這些數據,科研人員能夠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捕捉細胞類型和細胞狀態的多樣性,了解它們在發育過程......閱讀全文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過去一年里CRISPR技術在動物造模及單堿基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期繼續為大家從功能基因組篩選、細胞譜系示蹤及疾病診斷方面談談CRISPR-Cas系統的技術運用。 一、大規模基因功能的篩選 盡管測序和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解析復雜的基因型-表型關系仍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過去一年里CRISPR技術在動物造模及單堿基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期繼續為大家從功能基因組篩選、細胞譜系示蹤及疾病診斷方面談談CRISPR-Cas系統的技術運用。 一、大規模基因功能的篩選 盡管測序和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解析復雜的基
通過操控潛在于細胞能量消耗能力下的一個生物化學過程,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的研究人員生成了一項重要的研究發現,其有可能促成防治肥胖和糖尿病的新療法。 發表在4月10日《自然》(Nature)雜志上的新研究結果表明,減少脂肪和肝臟中尼克酰胺-N-甲基轉移酶(NNMT)的量可顯
一種三維計算機模型(或者說算法)使得科學家們能夠快速地確定哪些基因在哪些細胞中有活性,以及它們在器官中的精確位置。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德國亥姆霍茲協會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的Nikolaus Rajewsky教授、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Nir Friedman教授及其團隊近期在Nature期刊
02 胞外miRNA進入外泌體的方式對miRNA進行包裝并非是隨機發生的,而是特定類型的miRNA可能會被優先分配到微泡中。有研究發現,血液細胞和單核淋巴瘤細胞THP1能夠主動地、選擇性地將miRNA包裝到微泡中,響應各種不同的刺激將其分泌到機體循環中。神經酰胺依賴性分泌機制可以誘導核內體轉移至胞外
肝炎是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或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導致的,其中以HBV和HCV感染最為嚴重,96%的肝炎死亡病例都是HBV和HCV感染導致的肝炎造成的。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有近2.4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
在上一期學習了疾病動物模型的基本簡介,包括模型的意義,應用及分類等。免疫缺陷動物是一種先天免疫功能缺陷的動物,它的出現開創了腫瘤學、免疫學新的里程碑。同樣它歸屬于疾病動物模型,在生命醫學領域必不可少。本期內容:免疫缺陷動物。一、免疫缺陷動物簡介概念:免疫缺陷動物(Immunodeficiency a
眾所周知,中國是肝癌大國。據2018年發布的《中國肝癌大數據報告》顯示,原發性肝癌全球每年新發病例85.4萬,中國46.6萬,約占全球的55%,這意味著,全球新發肝癌一半在中國。但針對肝癌的治療效果并不樂觀,一旦癌細胞擴散,肝癌患者活下去的希望幾乎為零。 為了改變這一慘痛的現狀,也為了挽救更多
哺乳動物的造血與免疫系統發育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多個組織以復雜的協同作用所驅動的【1】。盡管研究界對于人體中這一過程所涉及的功能主體和時間序列都有了較為準確的認識,例如造血干細胞是先從受孕后2至3周的胚胎外卵黃囊(yolk sac)中,以及從3至4周的胚胎主動脈-性腺-中腎區域(aorta-go
糖尿病是現代社會的高發代謝疾病,發病的原因包括遺傳因素以及環境的影響等等。這一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最近在糖尿病的研究與藥物研發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重磅!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一種B類G蛋白偶聯受體全長結構,有助開發出新的2型糖尿病藥物doi:10.1038/na
2019年10月10日,來自英國Newcastle University和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等機構的科學家在Nature上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Decoding human fetal liver haematopoiesis”的研究,首次報道了由胎肝驅動的人胚胎
2019年10月10日,來自英國Newcastle University和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等機構的科學家在Nature上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Decoding human fetal liver haematopoiesis”的研究,首次報道了由胎肝驅動的人胚胎
第一次結合兩種新興的大規模實驗技術:多通道質譜分析法和具有高水平自然遺傳多樣性的小鼠種群,哈佛醫學院(HMS)和Jackson實驗室(JAX)的研究人員解決了生物學和醫學中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遺傳變異是如何影響蛋白質水平的? 蛋白質是構成所有細胞和生物結構與功能“零件表”的氨基酸鏈。因此,了解
理解任何多細胞生命系統的前提是理解“細胞”,今天,單細胞研究已經不再只是紙上談兵了,全球已經有許多實驗室展開了單細胞研究。 生物通報道:12月21日Science雜志公布了2018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今年的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之首是單細胞水平細胞譜系追蹤技術,除此之外,今年的十大科學突破中
1. Retrovirology:整合到人基因組中的古老逆轉錄病毒有助抵抗HIV-1感染 doi:10.1186/s12977-017-0351-8 在我們的進化過程中,病毒持續地感染人體。一些早期的病毒已整合到我們的基因組中,如今它們被稱作為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human endogeno
六月艷陽高照,生命科學領域的兩大研究方向:蛋白質組和干細胞研究均獲得了重大突破性成果,可謂是年中時交出了滿意答卷。 說起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圖譜,那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當年科學家們破解了24對染色體之后,滿以為就此人體的奧秘可以破解了,然而時間過去了許多年,我們對于人體的功能,發育的過程,疾病的
近日,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對于疾病相關基因的調控過程提出了新的見解。他們利用一種新技術在蛋白合成水平對基因的調控過程進行了觀察研究,相比于傳統方法只能檢測基因表達和轉錄,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捕獲更多的單基因調控過程。 當
此前大量證據表明,我們體內微生物群落的組成與炎癥反應以及其它生理性狀都有著不同程度的關聯。但是,為什么微生物會對人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創建了首個老鼠各器官中所有分子的圖譜,以及它們被微生物修飾的方式。他們發現微生物控制著小鼠和人體內
近年來,科學家們依托“大數據”在改善人類健康、助力人類疾病研究上取得了重大進展,本文中,小編就對近期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1】Front Immunol:大數據幫助設計更好的流感疫苗 doi:10.3389/fimmu.2019
宏觀環境 ?“十四五”規劃發布,確定基因及生物技術為戰略性科技攻關及新興產業地位 2021年3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正式發布,明確“基因與生物技術”作為七大科技前沿領域攻關領域之一;“生物技術”作為九大
公元前300多年,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揚言:“所有疾病始于腸道”。 兩千多年后,醫學工作者們發表了眾多研究成果,他的觀點正在一點一點地被證實。當我們談到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病機制時(比如慢性腸炎、糖尿病,甚至阿爾茨海默癥、衰老、肥胖癥、藥物療效等),我們逐漸意識到,腸道微生物幾乎是繞不開
1950年,Ingalls發現了一種“肥胖基因”(ob),它的突變可以導致肥胖和糖尿病。Kennedy和Hervey分別于1956年和1958年發現了脂肪分泌的一種“飽感因子”,它能通過下丘腦控制動物攝食量,調節體重。歷經幾十年的研究與發展,科學家通過定位克隆技術得到 ob 基因。ob 基因編碼
圖1:紅外二區活體成像:多色熒光融合技術 熒光成像技術使得人類對細胞和微生物的研究能力得到革命性提升,高分辨率多路復用技術是細胞成像的主要手段,然而將該技術應用于哺乳動物身上卻有很大挑戰性,這是因為傳統的熒光成像激發光位于可見光區域(VIS,350-700nm),而哺乳動物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