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5-31 15:56 原文鏈接: 5月世界肝炎意識月,盤點肝炎研究進展

      肝炎是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或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導致的,其中以HBV和HCV感染最為嚴重,96%的肝炎死亡病例都是HBV和HCV感染導致的肝炎造成的。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有近2.4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所導致的肝纖維化、肝硬化和肝癌。在我國,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約占人口總數的7.18%,慢性乙型肝炎是威脅我國人民身體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雖然在HBV預防性疫苗廣泛使用后,乙肝病毒新發感染率有了顯著下降,但是針對已經建立慢性感染的乙肝患者,目前為止,仍舊缺乏有效的治療策略。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1.7億人感染HCV。在我國健康人群抗HCV陽性率為0.7%~3.1%,約3800萬人。由于病毒生物學特點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機體免疫往往難以有效清除病毒,致使約50%~80%HCV感染者發展為慢性肝炎,其中20%~30%將發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發展成為肝細胞癌癥。

      每年5月是肝炎意識月(Hepatitis Awareness Month)。基于此,小編盤點近年來,肝炎研究和治療方面的進展,以饗讀者。同時也希望讀者多關注自己的肝臟健康。

      1.感染肝炎病毒會提高患帕金森病風險

      doi:10.1097/01.NT.0000516799.53493.66

      根據最近發表在《neurology》雜志上的一項研究,HBV與HCV也許與帕金森病的發病風險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對英國國內的一個相關的數據庫進行了分析,他們檢查了從1999年到2011年患有HBV、HCV、自體免疫性肝炎、慢性肝炎以及HIV感染者,并從中篩查了他們是否有患帕金森病的歷史。

      結果顯示,HBV感染的患者有76%的風險會患帕金森病,HCV感染的患者則有51%的風險會患帕金森病,這些數字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水平。此外,自體免疫性肝炎、慢性肝炎以及HIV患者的帕金森發病率相比健康人群都沒有明顯變化。

      作者們認為該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其沒有排除其它生活因素的干擾,例如抽煙以及飲酒,這些因素同樣也會對帕金森病的發病風險產生影響。

      2.Clin Liver Dis: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神經系統表現

      doi:10.1016/j.cld.2017.03.008

      HCV 認知功能障礙的特征是難以集中注意力和思維遲緩。在臨床上通常表現為難以處理更高級功能信息,尤其是數字、持續關注、精神運動速度和學習記憶。Hilsabeck 及其同事使用一系列神經心理測試證明,66 名慢性 HCV 患者隊列中受損表現主要為持續注意受損(82%)。與其他肝臟疾病的對照人群相比,慢性 HCV 患者表現不佳,并且伴隨著合并癥的存在和纖維化增加,表現更為不佳。其他研究已經證實了上述發現,并再次發現了工作記憶、持續注意力和信息處理速度的受損。有趣的是,涉及皮質下神經電路的神經認知異常模式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相似。

      多項研究已經顯示了 HCV 與卒中之間相關。臺灣 Liao 及其同事隨訪了 4094 名 HCV 患者和 16,376 名無 HCV 成年匹配隊列。研究估計了潛在相關因素,包括 HCV 感染、年齡、性別、收入狀況、吸煙戒煙、酒精相關疾病、肥胖和慢性疾病史和藥物使用等因素的多變量調整風險比(HR)和 95% 置信區間(CI)。

      丙型肝炎和非丙型肝炎患者的卒中累積風險分別為 2.5% 和 1.9%,丙型肝炎患者的卒中調整 HR 為 1.27(95% CI,1.14-1.41),表明 HCV 為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Lee 及其同事進行了臺灣第二大社區隊列研究(共有 23,665 名參與者),結果顯示患者腦血管死亡風險升高。最后,在 Ambrosino 及其同事進行的一項大型 Meta 分析中,腦血管事件的心血管危險和腦血管危險均升高,比值為 1.48。這些研究清楚地表明了 HCV 與腦血管疾病風險之間呈獨立、顯著相關。

      3.Hepatology:生物物理所等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療性疫苗領域獲進展

      doi:10.1002/hep.29239

      4月26日,Hepatology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傅陽心課題組的研究論文Vaccines Targeting PreS1 Domain Overcome Immune Tolerance in HBV Carrier Mice。該研究報道了基于乙肝病毒(hepatitis B,HBV)包膜蛋白preS1區域作為疫苗治療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研究,為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治療性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HBV只能感染人和高等的靈長類動物,動物模型的缺乏限制了HBV致病機理及其治療策略的研究。在研究中,傅陽心課題組利用AAV-HBV1.3病毒構建了穩定的HBV耐受小鼠模型,該模型具有和CHB患者相同的病毒學和免疫學表癥。作者首先系統地研究了乙肝包膜蛋白preS1區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應,他們發現,乙肝病毒的包膜蛋白preS1區域和HBsAg存在不同的耐受狀態。HBsAg在慢性乙型肝炎中是誘導免疫耐受的主要原因,以其作為疫苗不能夠在HBV耐受模型中引起免疫應答,而以preS1區域作為疫苗能夠在HBV耐受模型體內引起較強的CD4+ T細胞免疫反應,其誘導的anti-preS1抗體能夠清除血液中preS1抗原和HBV病毒。同時,體外實驗表明血清中產生的anti-preS1抗體能夠有效地阻斷HBV感染肝臟細胞。在研究過程中,作者發現preS1疫苗免疫能夠部分恢復HBsAg的抗體免疫反應,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聯合preS1疫苗和HBsAg疫苗,最終能夠在HBV耐受小鼠中,誘導HBsAg-HBsAb的血清學轉化,同時在肝臟中誘導一定的免疫應答,從而降低肝內的乙肝病毒感染。該研究為治療性乙肝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點。

      4.宿主細胞自然分裂可擺脫乙肝病毒DNA

      乙型肝炎目前尚無法治愈,原因是乙肝病毒DNA(脫氧核糖核酸)一直藏在受感染肝細胞的細胞核內,現有療法很難將其根除。德國研究人員最新發現,宿主細胞可通過自然分裂擺脫乙肝病毒DNA。這一發現可謂找到了乙肝病毒的“軟肋”。

      德國漢堡-埃彭多夫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介紹說,先前針對動物肝炎病毒的研究顯示,受感染的肝細胞分裂時會失去細胞核內的病毒DNA。為驗證人類肝細胞是否也存在這一自然防御機制,他們將人類肝細胞移入實驗鼠體內展開研究。

      結果發現,受感染人類肝細胞也會在分裂時失去大量病毒DNA。研究還發現了宿主細胞持續分裂卻很難完全擺脫病毒DNA的原因:與未受感染細胞相比,受感染的細胞分裂較慢,而只要還有攜帶病毒DNA的細胞存在,就會產生更多的乙肝病毒。

      5.世衛組織:全球超3億人攜帶慢性乙肝或丙肝病毒

      近日,世衛組織在日內瓦發布新報告說,全球約3.25億人攜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絕大多數人無法獲得合適的檢測和治療,這一公共衛生重大挑戰需要全球緊急反應。

      這份報告顯示,2015年病毒性肝炎造成134萬人死亡,這與結核病和艾滋病導致的死亡人數相當。然而,結核病和艾滋病死亡率已在下降,肝炎死亡率卻在上升。

      報告指出,在5種不同類型肝炎中,乙肝和丙肝是2種主要類型,96%的肝炎死亡病例都是乙肝和丙肝造成的。不過,盡管肝炎死亡人數增加,由于兒童乙肝疫苗接種覆蓋率上升,乙肝新發感染數呈下降趨勢。在全球范圍內,2015年出生的兒童中有84%接種了3針推薦劑量的乙肝疫苗。

      報告稱,盡管應對肝炎挑戰重重,但一些國家正在為防治肝炎采取有效措施。2015年,中國在嬰兒出生時及時接種首針乙肝疫苗方面實現了96%的高覆蓋,達到5歲以下兒童流行率低于1%的乙肝控制目標。

      6.Nat Genet:大數據分析揭示HCV如何與人宿主相互作用

      doi:10.1038/ng.3835

      來自英國、瑞士、美國、加拿大、比利時和瑞典的研究人員首次開發出一種方法來分析和比較HCV的遺傳組成,以及500多名HCV感染者的遺傳組成。通過一起加以研究,這將讓研究人員對HCV和人基因組如何與這種病毒相互作用并且改變這種病毒提供新的見解。相關研究結果于2017年4月1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Genetic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e-to-genome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effect of the human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systems on the hepatitis C virus”。論文通信作者為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Ellie Barnes教授和Chris Spencer博士。 這項研究特別關注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改變HCV的兩個人基因位點。

      人基因組的一個位點(即HLA基因,編碼人白細胞抗原分子)揭示出HCV基因組中試圖發生突變來逃避人免疫系統識別的那些序列。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繪制出HCV基因組的這些選擇性壓力的圖譜,從而能夠被用來找出對這種病毒存活至為關鍵的弱點。這些弱點能夠被作為開發新的療法或疫苗的靶標。

      這項研究關注的人基因組的第二個影響這種病毒的位點激活在一些人體內被關閉的一個免疫基因(編碼干擾素-λ先天免疫系統中的組分)。激活這個基因的影響是改變病人血液中存在的HCV病毒數量。

      7.J Med Chem:木豆素具有較強的抑制 HCV 病毒復制的活性

      doi:10.1021/acs.jmedchem.6b01301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的李卓榮教授課題組發現木豆素具有較強的抑制 HCV 病毒復制的活性((EC50=3.17 μM)。然而,從木豆素的化學結構不難看出,其作為藥物小分子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如分子疏水性很強(AlogP= 5.0),水溶性差,其藥代動力學屬性很可能較差。因此,李卓榮教授課題組首先完成了木豆素的化學全合成工作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2011, 1, 93-99),并對木豆素進行了系統的結構優化。隨后作者對合成得到的衍生物進行體外抗 HCV 病毒活性的研究,并總結出相應的構效關系。實驗結果顯示,木豆素結構中的兩大疏水基團(苯環 A 和異戊烯基)均不是活性必須基團,這對進一步的結構優化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指導。彭宗根教授對木豆素抗 HCV 的作用機制進行系統的研究。實驗結果發現,木豆素對常見的病毒蛋白均無明顯抑制作用。基因芯片的結果表明,木豆素能明顯降低宿主細胞硫酸軟骨素 N  -乙酰氨半乳糖胺基轉移酶 1(CSGalNAcT-1)蛋白的水平,有趣的是,木豆素對 CSGalNAcT -1 基因的表達并沒有影響,表明木豆素可能通過加速 CSGalNAcT -1 蛋白的降解而抑制 HCV 病毒的復制。彭宗根教授隨后利用 siRNA 技術降低細胞 CSGalNAcT -1 蛋白的表達,發現 HCV 病毒的復制受到嚴重抑制。這些結果證明了 CSGalNAcT -1 蛋白對 HCV 的復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該抗 HCV 特異作用機制一致的是,木豆素對 DAAs 耐藥株均表現出與野生株相當的抗病毒活性,而且其與 DAAs 的聯用對 HCV 病毒的復制也呈現出協同抑制作用。綜上所述,木豆素作為一類新型抗 HCV 病毒先導物表現出對抗病毒耐藥的潛力,具有良好的應用開發前景。目前,李卓榮教授課題組正在進行對木豆素進一步的結構優化以及化學蛋白質組學的研究。

      8.PLoS Pathog:HCV突變如何逃逸免疫系統的追捕?

      doi:10.1371/journal.ppat.1006235

      如今,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者們利用新型的試驗手段發現病毒的突變的速度以及成功率要遠遠高于人們的想象,同時,他們發現了HCV突變的生物學機制,這一機制或許解釋了HCV能夠逃脫免疫系統以及疫苗對其造成的影響的原因。他們的研究發表在三月八號的《plos pathogen》雜志上,研究者們利用最大的HCV自然庫分選得到了HCV能夠逃脫免疫系統追捕的突變路線。結果顯示,病毒在抗體結合位點之外的突變會導致病毒抵抗能力的提高。

      具體來講,研究者們分析了27個HCV患者體內篩選得到的113株HCV毒株,并且檢測了每一種病毒對常見的兩種抗體的中和敏感度的高低。

      由于自然界的HCV在實驗室環境下難以存活,研究者們首先利用HIV的外殼與內容物建立了假病毒系統,之后將HCV病毒的外殼蛋白鑲嵌在假病毒的表面。研究者們因此能夠有效地在體外組織培養環境中建立HCV感染模型。之后,研究者們將每一種受到感染的細胞的三分之一進行HC34.4抗體的治療,三分之一接受了AR4A抗體的治療,剩下一部分做陰性對照處理。研究者們比較了不同組的細胞感染病毒的情況。結果顯示,這兩種抗體分別能夠中和88%以及85.8的HCV毒株。另外,抗體對不同類型的毒株中和能力也有差異。

      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研究者們對HCV的基因組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通過比對不同病毒毒株的基因組序列,研究者們找到了決定病毒毒性高低的關鍵性突變。他們發現盡管病毒對上述兩類抗體的抵抗能力有高有低,但抗體與病毒顆粒的結合位點卻幾乎沒有變化。之后,研究者們對HCV表面蛋白分子展開了研究,他們發現雖然抗體結合位點處的突變與其抵抗性的高低并沒有關系,但其結合位點之外的一些區域確實存在這樣的突變關鍵位點。

      9.免疫抑制劑用量影響實體器官移植受者HEV感染

      doi:10.1053/j.gastro.2011.02.050

      2011年2月25日《胃腸病學》(Gastroenterology)在線發表研究指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可導致超過60%的實體器官移植受者發生慢性肝炎。他克莫司為基礎的免疫抑制方案是慢性肝炎的主要預測因素。降低免疫抑制劑用量可使30%的患者病毒得以清除。

      研究納入85例實體器官移植合并HEV感染患者。56例(65.9%)患者發生慢性肝炎。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受者發生慢性肝炎的相關因素為移植后短時間出現感染、肝酶和血肌酐水平低、血小板計數低、接受他克莫司(而非環孢素A)為基礎的免疫抑制方案。多因素分析顯示,HEV慢性感染的獨立預測因素包括他克莫司(而非環孢素A)為基礎的免疫抑制方案和確診HEV感染時血小板計數低。

      10.《柳葉刀感染性疾病雜志》發布Lonafarnib治療丁型肝炎病毒結果

      doi:10.1016/S1473-3099(15)00074-2

      加州帕洛阿爾托2015年7月20日電 /美通社/  --Eiger BioPharmaceuticals, Incorporated 今天宣布發布用 lonafarnib 治療慢性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患者的首個2a階段研究結果。這項研究在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臨床中心進行。這項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劑量遞增研究評估了兩種劑量的 lonafarnib:每天兩次 100mg 和每天兩次 200mg ,使用28天。

      Eiger BioPharmaceuticals, Incorporated 今天宣布發布用 lonafarnib 治療慢性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患者的首個2a階段研究結果。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機構糖尿病、消化系統和腎臟疾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首席調查員、醫學博士 Theo Heller 表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臨床中心已經完成了一項研究,對治療通常會導致肝硬化和其它危及生命疾病的慢性丁型肝炎具有重要含義。我們很榮幸在《柳葉刀感染性疾病雜志》上發布此次研究的結果。”

      使用 lonafarnib 治療28天之后,結果發現與安慰劑相比,慢性丁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病毒水平有所下降,包括與安慰劑(p分別=0.03和<0.0001)相比,每日兩次100 mg和200 mg劑量之間慢性丁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病毒下降情況也存在統計學上顯著的劑量依賴性差異。慢性丁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病毒水平的下降與血清中的 lonafarnib 藥物水平密切相關,為 lonafarnib 在慢性丁型肝炎病毒中的抗病毒作用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在這項研究中,lonafarnib 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治療組中擁有最常見的胃腸道相關副作用。

      Eiger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David Cory 表示:“這是評估口服療法 lonafarnib 在慢性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效果的首項研究,我們對結果感到非常滿意。慢性丁型肝炎病毒是最嚴重的一種人類病毒性肝炎形式。我們的目標是治愈。”

      11.饒子和院士PNAS報道一個甲型肝炎病毒特異性中和抗體

      doi:10.1073/pnas.1616502114

      甲型肝炎病毒(HAV)仍然是很神秘的,它是物理上是非常穩定的。受體結合的部位以及病毒如何可以被破壞以釋放基因組,都還是未知的。1月10日在《PNAS》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英國牛津大學、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以及清華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報道了一個強有力的HAV特異性中和單克隆抗體——R10,可阻斷受體附著和干擾病毒脫殼。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報道了一個強有力的HAV特異性單克隆抗體——R10,其能夠通過阻斷到宿主細胞的附著,中和HAV感染。HAV完整的和空的顆粒以及具有R10 Fab的HAV復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抗體結合的原子級細節,并指出了五節聚化物界面上的一個受體識別位點。這些結果,加上研究人員觀察到的“R10 Fab可破壞衣殼”,表明可使用模擬受體機制來中和病毒感染,從而提供了新的治療干預機會。

    相關文章

    掃清肝炎防治路上的“攔路虎”

    肝炎,即肝臟因各種原因產生的肝臟病變,是我國民眾身體健康的最大“殺手”之一。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各類肝臟疾病的患者達到了數億人,其中,又以乙肝這種典型的病毒性肝炎為最。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

    掃清肝炎防治路上的“攔路虎”

    肝炎,即肝臟因各種原因產生的肝臟病變,是我國民眾身體健康的最大“殺手”之一。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各類肝臟疾病的患者達到了數億人,其中,又以乙肝這種典型的病毒性肝炎為最。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

    許多人仍未接受丙型肝炎的治療

    悉尼大學領導的一個新項目希望通過鼓勵人們接受新的、治療性很強的治療,來研究如何在澳大利亞消除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一種血液傳播的病毒,是導致肝硬化、癌癥和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療很重要,因為它有助于阻......

    不明原因兒童肝炎,查明了嗎?

    不明原因兒童肝炎,查明了嗎?——三項獨立研究顯示與Ⅱ型腺相關病毒有關【今日視點】◎本報記者張夢然不明原因兒童嚴重急性肝炎,顧名思義,其病因和發病機制一直未明且在研究中。現在3項獨立研究指出,2022年......

    上海科學家揭示炎癥信號促進肝臟再生機制

    2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Stem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惠利健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李虹研究組和李亦學研究組合作的研究......

    不明原因兒童嚴重急性肝炎診療指南

    2022年3月31日,英國蘇格蘭地區首次報道不明原因兒童嚴重急性肝炎(acuteseverehepatitisofunknownaetiologyinchildren,ASHep-UA),此后全球多個......

    世界肝炎日|如何做好防治肝炎工作?

    今天是第28個“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是“樂觀行動、共抗肝炎”,昨天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舉辦的科普義診活動上,專家透露:我國是肝病大國,目前乙肝患者有所控制,但脂肪肝人群正呈......

    不明原因兒童肝炎居然與“無害”病毒有關

    腺相關病毒2衣殼。圖片來源:LAGUNADESIGN/SCIENCEPHOTOLIBRARY英國兩項針對出現不明原因肝損傷或肝炎的兒童的獨立研究發現,幾乎所有患病兒童體內都有一種稱為腺相關病毒2的病毒......

    不明原因兒童肝炎竟與這種“常見”病毒有關

    英國兩項針對出現不明原因肝損傷或肝炎的兒童的獨立研究發現,幾乎所有患病兒童體內都有一種稱為腺相關病毒2的病毒,在其他兒童體內沒有發現,而且幾乎所有患有肝炎的兒童都發生了一種影響他們免疫反應的基因變異。......

    衛健委印發不明原因兒童嚴重急性肝炎診療指南

    新華社北京6月16日電(記者徐鵬航)2022年3月以來,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不明原因兒童嚴重急性肝炎。目前該病病因不明,我國暫無相關病例報告。為提前做好醫療救治準備,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制定了《不明......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