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變學檢查各指標的意義
一。全血粘度:表示血液總體(包含血細胞和血漿)流動性的指標。全血粘度增高表示血液粘滯性增加而流動性降低。由于血液在不同的流動狀態(切變速度)下所表現的粘度是不同的,因而一般測定由高到低幾種不同切變速度下的全血粘度,用以大致反映血液在體內不同粗細、不同壓差的血管中的流動性。 1、高切全血粘度:是指血液在高切變速度下流動時所表現的流動性大小。高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接原因依次是:(1)血細胞(主要是紅細胞)濃度增加;(2)血漿粘度增加;(3)紅細胞剛性增加(即變形能力降低)。 2、低切全血粘度:表示血液在低切變速度下流動時所表現的流動性大小。低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接原因依次是:血細胞濃度增加,血漿粘度增加,紅細胞聚集性增加。 二、全血還原粘度:是除去血細胞濃度這個影響因素后的全血粘度。本指標反映血漿粘度和血細胞本身性質對血液流動性的影......閱讀全文
宏觀血液流變學常用檢測指標及臨床意義(二)
2 、血液粘度儀的種類 目前國內粘度儀,總的歸納起來有:1) 旋轉式粘度儀,其中包括(1)錐一板式旋轉粘度儀: 80 年代末國內生產的旋轉式粘度儀多為錐一板式旋轉粘度儀。錐一板式旋轉粘度儀亦稱圓錐一平板式旋轉粘度儀、主要部件為一大頂角的圓錐體和一平板,錐板粘度計只要求錐與板有相對運動,若下
宏觀血液流變學常用檢測指標及臨床意義(三)
5 )溫度的影響 溫度對血液粘度相當重要,有些外科手術常在低溫下進行,內科常有高燒和中暑病人,外周血管病,巨球蛋白血癥,紅細胞增多癥等病 人的四肢受冷會引起嚴重癥狀,所以研究溫度對血液粘度的影響,在臨床醫學中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溫度升高使體液粘度降低,溫度下降使體液粘度增高。但血液情況十
宏觀血液流變學常用檢測指標及臨床意義(八)
2 、血小板聚集性測定 血小板是人體內作為促進止血和參與凝血的主要物質,血小板粘附于異物表面后很快即發生聚集。血小板聚集通常是指血小板與血小板之間相互粘著的能力,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首要基本條件,是反映血小板功能指標之一。血小板膜上存在著 ADP (二磷酸腺苷受體), ADP 可使血小板聚集,
宏觀血液流變學常用檢測指標及臨床意義(五)
(五)血沉方程 K 值 血沉快慢與血液成分改變有關,其中直接與紅細胞多少(即 HCT 高低)密切相關。血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 HCT , HCT 成為影響血沉的主要因素。若 HCT 高, ESR 減慢,反之, ESR 增快 HCT 低, ESR 與 HCT 之間呈一定的數學關系。通過血沉方
宏觀血液流變學常用檢測指標及臨床意義(四)
2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與 HCT 的關系: 有人統計 HCT 在 0.36-0.46 時,腦梗塞發病率為 18.3% , HCT 在 0.46—0.50 時,腦梗塞的發病率為 43.6% ,而 HCT 在 0.51 以上者腦梗塞發生率增加到 63.6% ,所以,隨著 HCT 增高,腦梗塞的
宏觀血液流變學常用檢測指標及臨床意義(六)
3 、紅細胞變形性測定的臨床意義 近幾年來在臨床醫學上越來越重視 RBC 變形性的研究,這是因為 RBC 變形性異常,即 RBC 變形性降低時( IR 或 TK 值增大),會使全血粘度,尤其是高剪切率下全血粘度升高,影響微循環和 RBC 壽命。不僅是某些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某些疾病的重
腎病綜合征與血液流變學相關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腎病綜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NS) 患兒蛋白尿的發生機制及其影響因素。方法:觀測39例NS患兒,測定其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結果:患兒全血黏度高切及低切、血漿黏度、血沉、紅細胞壓積、血沉方程K值、紅細胞聚集指數、全血還原黏度等指標均明顯增高,提示NS患兒血液呈
關于血液流變學異常導致糖尿病性心臟病的分析介紹
(1)血小板功能亢進:研究證實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原發性增強血小板合成釋放α-顆粒內容物(血栓球蛋白、血小板第四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增加;對血小板激動劑如ADP、膠原蛋白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凝血酶的敏感性增強;血小板活化升高血栓素A2的合成和釋放,加劇血小板的聚
血流變學檢查的介紹
血流變學檢查包括全血比粘度,全血還原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電泳時間,血小板電泳時間,纖維蛋白原測定,血沉及紅細胞變形能力等10多項指標。主要是反映由于血液成分變化而帶來的血液流動性、凝滯性和血液粘度的變化。
血液流變儀的技術展望
盡管隨著血液流變檢測相關技術的進步與儀器的自動化,血液流變學進展很快,但血液流變學這一學科有許多新的問題與技術需要不斷研究與發展,概括主要有:血液流變學與微循環(microcirculation)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血液流變學異常的病理生理與疾病的關系研究;藥物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療效觀察及實驗研究;
關于血流變的發展史介紹
臨床血流變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是研究血液流變特性異常在疾病發生發展及診治中作用的一門科學,是血液流變學一重要分支。臨床血液流變學是隨著血液流變學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1951年在美國物理學學會第二十五屆年會上,Copley教授在報告中首次提出血液流變學的概念,指出血液流變學是在宏觀、微觀、亞微觀
血流變的發展史
臨床血流變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是研究血液流變特性異常在疾病發生發展及診治中作用的一門科學,是血液流變學一重要分支。臨床血液流變學是隨著血液流變學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1951年在美國物理學學會第二十五屆年會上,Copley教授在報告中首次提出血液流變學的概念,指出血液流變學是在宏觀、微觀、亞微觀
Joe-Flow的流變學小課堂
溫度控制:加熱和冷卻“今天,我想跟大家談談溫度控制在流變測量中的重要性。要了解溫度對樣品流變特性的影響程度,只需測試同一個校準過的標準樣品在不同溫度下的粘度值就可以了。即使兩次測量之間溫度僅相差 1 ℃,都會導致 7 % 的粘度值變化。因此,地溫度控制極其重要。”01哪種溫控設備適合哪個溫度范圍??
血流變學之粘度測定方法
?血粘度的測定是血流變學檢驗的重點,也是難點。目前測定血粘度的方法主要有兩種:毛細管法和旋轉法。兩者測定的原理和理論依據也不相同。 毛細管法: 毛細管法是最初的血粘測定方法,毛細管法測血粘度的測定的理論依據是泊肅葉定律:流量與管道兩端的壓力差、管道半徑成正比,并與管道長度和流體粘度成反比。 管
拉伸儀測定面團流變學特性
面團流變學特性是小麥面粉加水形成的面團耐揉性和粘彈性的綜合表現,是小麥品質的重要指標。面團的流變特性不僅決定了面制品加工過程中面團的操作性能,而且對最終產品的質量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面團流變測試就成為評價面粉品質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 測定面團流變學特性的儀器有拉伸儀、粉質儀、揉混儀、吹泡示功
流變學的基本概念講義
流變學基礎1、粘度2、剪切粘度3、拉伸粘度粘度與牛頓定律非牛頓流體實際材料發生的變形和受力情況是復雜的,要找出其應力~應變之間的關系十分困難。因此,在流變學中采用一些理想化的實驗——簡單實驗。1、簡單實驗1.1 應變1.1.1 各向同性的壓縮和膨脹1.1.2 單向拉伸和壓縮1.1.3 簡單剪切和簡單
血流變學之粘度測定方法
血粘度的測定是血流變學檢驗的重點,也是難點。目前測定血粘度的方法主要有兩種:毛細管法和旋轉法。兩者測定的原理和理論依據也不相同。 毛細管法: 毛細管法是最初的血粘測定方法,毛細管法測血粘度的測定的理論依據是泊肅葉定律:流量與管道兩端的壓力差、管道半徑成正比,并與管道長度和流體粘度成反比。 管道
血流變發展史
? ? "對未來幾代人來說,血液粘度的科學及速度梯度影響的血液凝聚與血栓形成,以及血細胞的流變學會是很重要的,其重要性正如今天的細菌學與病毒學一樣,今天,血液流變學仍面臨著各種延誤與困難;明天,這一切將會被人們視為可笑和無知,正如細菌學與防腐劑誕生后所經歷過的困難,通過奮斗才得到理解與公認。"? ?
血流變發展史
"對未來幾代人來說,血液粘度的科學及速度梯度影響的血液凝聚與血栓形成,以及血細胞的流變學會是很重要的,其重要性正如今天的細菌學與病毒學一樣,今天,血液流變學仍面臨著各種延誤與困難;明天,這一切將會被人們視為可笑和無知,正如細菌學與防腐劑誕生后所經歷過的困難,通過奮斗才得到理解與公認。"? ? ? ?
關于血流變的研究范圍概術
血液流變學是一門新興的生物力學及生物流變學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觀流動性質,人和動物體內血液流動和細胞變形,以及血液與血管、心臟之間相互作用,血細胞流動性質及生物化學成分的一門科學。它是近二十年來才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新興的邊緣學科。 血液流變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及其范圍極為廣泛。如血管的流變性、血液
血流變的研究范圍
血液流變學是一門新興的生物力學及生物流變學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觀流動性質,人和動物體內血液流動和細胞變形,以及血液與血管、心臟之間相互作用,血細胞流動性質及生物化學成分的一門科學。它是近二十年來才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新興的邊緣學科。 血液流變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及其范圍極為廣泛。如血管的流變性、血液
食品的物性和流變學儀器分析
隨著食品行業的迅速發展,食品資源的開發備受關注,而感官評價是食品最重要的評價指標,但在食品開發的過程中人為的感官評價缺乏一定的局限性和準確性,食品質構分析了研究食品在加工儲藏中組織的軟化與分解等,這些質構的變化會引起材料流變特性的變化。為了架起食品的感官與儀器量化之間的橋梁,質構儀、
血流變學檢查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紅細胞壓積增高,則表示血液濃而粘,除腦血管病外還見于紅細胞增多癥;紅細胞壓積降低,則表示血液較薄,全血粘度也相應下降,意味著機體有失血或貧血。 全血粘度增高提示血細胞壓積或血漿粘度增高,紅細胞聚集性增高,紅細胞變形能力或彈性差,血管壁硬化毛糙。它的增高常見于下列疾病,如腦血管病、紅
食品的物性和流變學儀器分析
隨著食品行業的迅速發展,食品資源的開發備受關注,而感官評價是食品最重要的評價指標,但在食品開發的過程中人為的感官評價缺乏一定的局限性和準確性,食品質構分析了研究食品在加工儲藏中組織的軟化與分解等,這些質構的變化會引起材料流變特性的變化。為了架起食品的感官與儀器量化之間的橋梁,質構儀、粘度計、流變儀等
血流變學檢查的注意事項
檢查前禁忌:要求病人處于安靜狀態,生活飲食處于日常狀態。避免運動,戒煙。檢查前一天不吃過于油膩、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會直接影響檢驗結果。體檢前一天的晚八時以后,應禁食。在采樣檢查之前,若允許暫停各種藥物避免對檢驗結果產生的影響。 檢查時要求:抽血時應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懼造
血流變學檢查的檢查過程
清晨空腹靜脈血5ml,以肝素或EDTA鹽抗凝,4h內測定。采用靜脈采血進行檢測。靜脈采血前要仔細檢查針頭是否安裝牢固,針筒內是否有空氣和水分。所用針頭應銳利、光滑、通氣,針筒不漏氣。先用30g/L碘酊棉簽自所選靜脈穿刺處從內向外、順時針方向消毒皮膚,待碘酊揮發后,再用75%乙醇棉簽以同樣方法拭去
血流變相關知識
?1920年,Binhan首先提出流變的概念,即在應力的作用下,物體可產生流動與變形。至1948年Copley提出生物流變的概念,即血液、淋巴液其他體液、玻璃體,軟組織如血管、肌肉、晶體、甚至骨骼,細胞質等均可發生流變。到1951年,提出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動性與形變規律的流變叫血液流變學(he
血流變的簡介
1920年,Binhan首先提出流變的概念,即在應力的作用下,物體可產生流動與變形。至1948年Copley提出生物流變的概念,即血液、淋巴液其他體液、玻璃體,軟組織如血管、肌肉、晶體、甚至骨骼,細胞質等均可發生流變。到1951年,提出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動性與形變規律的流變叫血液流變學。這
關于血流變的基本內容簡介
1920年,Binhan首先提出流變的概念,即在應力的作用下,物體可產生流動與變形。至1948年Copley提出生物流變的概念,即血液、淋巴液其他體液、玻璃體,軟組織如血管、肌肉、晶體、甚至骨骼,細胞質等均可發生流變。到1951年,提出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動性與形變規律的流變叫血液流變學(h
血液的血液成分
主要成分為血漿、血細胞、遺傳物質。一升血漿含有900-910克水、65-85克蛋白質和20克低分子量物質。低分子物質中含有許多電解質和有機化合物。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紅細胞平均壽命120天,白細胞平均壽命9-13天,血小板平均壽命8-9天。正常情況下,每人每天有40毫升的血細胞死于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