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無人探測器“隼鳥2號”,已圓滿完成小行星探索之旅,任務正式告一段落。共同社3日稱,“隼鳥2號”已開始為返回地球加速,若返航順利,將在2020年11至12月到達地球附近。 據報道,“隼鳥2號”返航時,將繞太陽不足一周,再接近地球,飛行距離約8億公里。11月13日,“隼鳥2號”啟動用于控制姿勢和軌道的化學噴射引擎,正式由小行星“龍宮”出發,踏上歸程。 到達地球附近后,“隼鳥2號”將向地面投下裝有在“龍宮”采集的巖石樣本的密封艙,主體則將繼續探測其他天體。 報道稱,“隼鳥2號”2019年4月首次在“龍宮”著陸,制造出人造隕石坑;7月第二次著陸,成功采集地下巖石碎片,也是全球首次采集小行星地下物質。若將巖石樣本帶回地球,相信有助探索太陽系起源。 2014年12月3日,“隼鳥2號”在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閱讀全文
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正在接近小行星“龍宮”。圖片來源:JAXA本報訊 在經歷了3年半的旅行之后,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本周飛抵目標小行星“龍宮”。該探測器將于今年晚些時候在這顆小行星的表面釋放著陸器,并于2020年將珍貴的樣本帶回地球上的實驗室,在此之前,它已經為行星科學家提供了針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將于本月30日,在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 “隼鳥2號”作為將小行星“糸川”的微粒子帶回地球的“隼鳥號”的后繼機,面向沿地球和火星附近轉動的另一顆小行星而開發。此次發射將是首次嘗試對地下物質的取樣,并計劃于
“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進入地球大氣層過程中燃燒形成的橙黃色焰火的壯觀景象 學生們記錄下的解體太空船的光譜,這些顏色顯示了地球大氣層對超高速太空船的反應以及太空船本身是如何解體的。 詹姆斯·布萊特梅爾、布麗奇特·伯爾曼和雅尼斯·卡拉瓦斯三名中學生在美國宇航局進行訓練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6日宣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當天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該機構將對回收艙可能攜帶的微量小行星樣本進行研究,隼鳥2號探測器在釋放出回收艙后繼續其小行星探測之旅。 經過約6年的太空飛行,隼鳥2號探測器于5日在地球附近和回收艙分離。回收艙于東京時間6日3時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日前表示,該國的隼鳥2號探測器已于8月7日到達了距離小行星“龍宮”的最接近點。 該項目的地球指揮中心首先操縱隼鳥2號探測器,從距離這塊太空巖石20公里的位置下降到距離其表面6公里的高度。隨后,地面控制人員讓該探測器自由下落到距離小行星表面只有851米的地方,
2月22日,一名男子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東京事務所觀看直播視頻,視頻上顯示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收到隼鳥2號探測器著陸相關數據后歡呼鼓掌。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22日說,根據接收到的數據判斷,日本當地時間7時48分(北京時間6時48分),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成功降落在小行星“龍宮”上并采
這是從大約1000米的距離拍攝的小行星“龍宮”。圖片來源:JAXA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日前表示,該國的隼鳥2號探測器已于8月7日到達了距離小行星“龍宮”的最接近點。 該項目的地球指揮中心首先操縱隼鳥2號探測器,從距離這塊太空巖石20公里的位置下降到距離其表
人類對浩瀚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歇。2019才過去不到三個月,來自神秘太空的喜訊便頻頻傳來。 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 成為月背首個“地球行者” 今年1月3日,中國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預選區域著陸,并傳回了世界首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古老又神秘的月球背面,迎來了首個“地球行者”。 1月11日
一名科學家在澳大利亞內地小心翼翼地拆開“隼鳥”號探測器,他們希望在這項為期7年的任務期間,“隼鳥”號收集到一些小行星塵埃。 北京時間7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JAXA)表示,他們在上月返回地球的日本“隼鳥”號探測器的密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5月12日宣布,將于2014年發射隼鳥二號小行星探測器。 該機構希望這顆探測器能于2018年到達在地球和火星之間軌道上運行的“1999JU3”小行星,并在2020年返回地球。 2003年升空的日本隼鳥號探測器能在小行星附近及其表面總共停留3個月時間,預計隼
日本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已經成功地將它的第一批兩輛漫游車發射到目標小行星“龍宮”的表面,并在那里展開探測。 【《自然》相關文章】 當隼鳥2號探測器降落到距離“龍宮”表面只有55米的最低高度時,它釋放了兩輛漫游車,分別叫做MINERVA-II 1A和MINERVA-II 1B,之后又順利返回位
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高木義明16日宣布,研究人員已經確認,在日本“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密封艙的回收容器中發現的1500個物質微粒,大部分是來自“絲川”小行星的巖石。 這是人類首次從小行星上采集到物質,可以說“隼鳥”號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務,圓滿完成了探測小行星的計劃。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
日本“隼鳥”號進入地球大氣層這張6月13日從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獲得的模擬照片顯示的是“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當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說,已經確認進入地球大氣層的“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發出的光。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6月24日宣布,研究人員當天在相模原市的開封、分析設施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22日宣布,“隼鳥2號”探測器完成首次在小行星“龍宮”上著陸取樣任務。 21日下午,相比原計劃推遲了5個小時后,“隼鳥2號”從距離“龍宮”20公里處開始下降,探測器首先根據地球發送的指令下降到距離小行星500米的停泊軌道,之后通過自主控制降落到直徑6米的圓內
新華社電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6月7日宣布,其小行星探測器隼鳥二號已“非常接近”探測目標——一顆名為“龍宮”的小行星,預計將于6月27日前后抵近“龍宮”。 該機構說,目前,隼鳥二號距離地球約2.9億千米,距離“龍宮”還有約2100千米。探測器上的離子發動機從3日起已關機,依靠其搭載的高性能相
資料圖: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號效果圖資料圖:6月13日在澳大利亞南部伍默拉附近沙漠地帶拍攝的“隼鳥”號密封艙下降情形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文部科學相高木義明11月16日在內閣會議后的記者會上宣布,現已斷定,小行星探測器“隼鳥”號密封艙中發現的1500個微粒子中,大多數來自于小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5月27日宣布,“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已精確地修正了軌道,將于下月13日返回地球。 “隼鳥”號目前離地球約760萬公里,已開始進入預定軌道。下月初,“隼鳥”號將進行最關鍵的一次軌道修正,以便能順利進入大氣層。 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說,從23日早晨到27日拂曉,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27日宣布,“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已精確地修正了軌道,將于下月13日返回地球。 “隼鳥”號目前離地球約760萬公里,已開始進入預定軌道。下月初,“隼鳥”號將進行最關鍵的一次軌道修正,以便能順利進入大氣層。 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說,從23日早晨到
隼鳥2號造訪龍宮小行星傳回初步結果 本期雜志中的3篇相關文章介紹了來自日本隼鳥2號航天器前往近地含碳小行星“龍宮”飛行任務的初步結果。這些研究對該小行星的質量、大小、密度、旋轉和地質屬性進行了檢測。根據這些研究的綜合結果,對“龍宮”的最佳描述也許是:它是一個多孔的“碎石堆”。所采集的數據還能為
這是6月13日在澳大利亞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地帶用魚眼鏡頭拍攝的日本“隼鳥”號探測器的密封艙下降的圖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13日夜進入大氣層,降落在澳大利亞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地帶,時隔7年后回歸地球。這是人類的探測器首次往返于地球和月球之外的天體。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研究人員日前在于美國得克薩斯州伍德蘭茲舉行的“第42屆月球與行星科學大會”上宣布,他們確認日本“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從“絲川”小行星帶回的巖石微粒與落在地球的一些隕石具有類似特征。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研究人員與美國研究人員合作,對“隼鳥”號探測器密封艙回收容器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日前說,對“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密封艙的X光檢查顯示,密封艙的密封性保持得很好,不過,內部未發現明顯的顆粒狀物質,目前還不清楚探測器是否采集到了“絲川”小行星的表面物質。 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6月18運抵相模原市開封和分析設施的“隼鳥”號探測器密封艙轉運到東京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5日宣布,研究人員在該國“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的巖石收集艙內發現了兩個利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微粒,其直徑約為0.01毫米。 研究人員還指出,他們在收集艙的蓋子上發現了用肉眼可辨、直徑1毫米左右的10多個塵埃顆粒。 為了判斷上述微粒和塵埃顆粒到底是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6月12日宣布,在太空漂泊7年之久的“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將于13日深夜降落澳大利亞。探測器的密封艙將發揮其材料和形狀方面的優勢,全力保護其中可能裝有的“絲川”小行星巖石。 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說,日本時間13日19時21分(北京時間18時21分),密封艙將與
OSIRIS-Rex的團隊熱切地希望能在探測器帶回的樣本中捕獲到有機分子——這些含碳的分子有如磚瓦,構成了我們所知的各種生命體。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宇航局首次小行星取樣任務距離發射只有三周之遙了。按照相關計劃, OSIRIS-Rex探測器將于9月8日搭載聯合發射同盟(Unite
事件 8月22日,歐空局(ESA)的Aeolus衛星發射升空,執行為期3年的全球風監測任務。Aeolus是世界上第一顆測風衛星,它在法屬圭亞那庫魯的歐洲航天中心通過Vega火箭發射升空。任務控制人員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對該探測器的儀器進行校準,其中包括一個紫外線激光系統,它將測量30公里處最低
《自然》12月19日發布了“2018年度十大人物”。 《自然》每年遴選出10位對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士。雜志特寫版主編Rich Monastersky表示:“本年度十大人物的故事囊括了今年最重要的科學事件,從發現超導態到飽受批評的人類基因編輯。” 1. 曹 原 年僅21歲的物理學家曹原協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近日報道,日本的“隼鳥2”號探測器傳回的首批數據表明,小行星“龍宮”非常干燥,這讓人驚訝不已。科學家表示,這些發現將增進人們對地球上水的起源的了解,也有助于在其他恒星系尋找生命。 2018年6月,“隼鳥2”號抵達“龍宮”,然后放下3個著陸器,從“龍宮”表面抓取了一些地表土
在航天領域,美國依舊扮演著全球航天領導者的角色,有序推動空間研究和深空探索任務的開展。2020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歐洲空間局攜手研制的“太陽軌道飛行器”成功發射,并在4個月后完成了首次掠日飛行,開始幫助科學家揭示太陽磁場的奧秘;7月,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始人
日本新預算案增加了對隼鳥2號小行星樣本返回飛船的資金支持圖片來源: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日本政府日前批準了一項始于4月的年度預算,看上去科學家成為了大輸家。占據大部分國家研究支出的文部科學省科技預算下降3.3%,只有132億美元。 一份更詳細的分析表明,科學家不用過于抱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