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知地球歷史上,共發生過5次全球性的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發生在4億多年前奧陶紀末的生物大滅絕是其中第一次。這次生物大滅絕持續了多長時間?1月6日,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新近發現,地球史上首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僅發生在短短20萬年之間。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固體地球科學》上,在學界引起關注。 八年探索攻克科學難題 奧陶紀末的生物大滅絕重創了海洋生態系統,導致當時85%的海洋生物物種滅絕。科學界普遍認為,此次生物大滅絕與冰川作用有關,但其持續時間、過程和具體發生機制等,一直沒有定論。 此次,科研團隊歷時8年探索,在我國華南考察了百余條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此次研究的主要組織者之一、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詹仁斌告訴記者,在奧陶紀,如今的華南地區大多數處在深水區,形成了大量黑色頁巖,冰川影響的變化并不明顯,給研究帶來了很大的障礙。 但在云南永......閱讀全文
木化石是植物化石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保存有植物木材解剖結構,在探究地質歷史時期植物群的組成特征、植物演化歷史以及陸相古氣候重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遼西地區侏羅紀髫髻山組地層分布廣泛,被認為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侏羅紀化石庫之一。遼西髫髻山組以前報道的木化石多發現自北票地區,而作為著名的赫氏近鳥龍和真獸
截至2019年10月26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52篇文章,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24篇,Nature 發表了70篇,Science 發表了58篇; 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68篇文章由獨立的一個通訊單位完
4.實現六光子薛定諤貓態 中國科技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楊濤、陸朝陽等,通過實驗成功制備出國際上糾纏光子數最多的薛定諤貓態和可以直接用于量子計算的簇態,刷新光子糾纏和量子計算領域的兩項世界紀錄。該項研究成果以封面標題的形式發表在英國《自然—物理》上。審稿人評價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