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凈增1233家
據科技部火炬中心數據,2019年度陜西省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824家。全省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達4371家,增長39.3%,凈增1233家,創歷史最大增量。 2019年,陜西省持續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將其作為一項中心工作。建立政策宣傳長效機制,多渠道宣傳高新技術企業相關政策。加強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培訓,舉辦培訓會15場,培訓企業2000余家。發揮高新區承載作用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載體作用,健全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體系,加快培育科技型企業,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5385家。落實獎補和稅收優惠政策,為2288家高新技術企業發放獎補1.126億元;2018年736家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減免納稅基數13.06億元。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1608家增加到2019年的4371家,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閱讀全文
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凈增1233家
據科技部火炬中心數據,2019年度陜西省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824家。全省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達4371家,增長39.3%,凈增1233家,創歷史最大增量。 2019年,陜西省持續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將其作為一項中心工作。建立政策宣傳長效機制,多渠道宣傳高新技術企業相關政策。加強高新技術
2020年陜西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比增長41.8%
2月8日,2020年,陜西省創新型企業數量大幅增長,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量達到8069家,入庫企業數量和增幅均創歷史新高;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6100家,同比增長41.8%;科創板上市企業和過會企業6家。 高新技術企業是創新型企業的代表。2020年,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首次實現“常年受理、無
年增20% 陜西高新技術企業成長迅速創新優勢明顯
陜西科技情報院統計數據顯示,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迅速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20%左右增長,企業群體成長迅速、創新優勢明顯。圖片來源于網絡 截至2018年底,全省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138家,比上年增加930家,增長42.06%。2018年,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20%左右增長
陜西發布《陜西省碳達峰實施方案》
2月19日,陜西省人民政府印發《陜西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其中提到,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6%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目標,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
cod測定儀高新技術
應用領域 可廣泛應用于科研院所、污水工程、水環境檢測、石油化工、冶金鋼鐵、生物醫藥、食品乳業、毛紡印染、電子機械、水產養殖、光伏、皮革、造紙、等領域的水質檢測。??測定原理 ?COD的測定依據《HJ/T 399-2007水質 化學需氧量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氨氮的測定依據《HJ 535-2009
陜西:謹防“陜西愛心支教聯盟”以支教名義違規辦班
陜西省教育廳日前發布預警:謹防“陜西愛心支教聯盟”以支教名義違規辦班。 近期,有媒體報道,“陜西愛心支教聯盟”以支教的名義組織高校大學生到各地開辦輔導班。經查,該活動是由某公司打著愛心支教的旗號開辦的收費輔導班,不屬于任何部門或高校聯合組織的支教團隊,且該公司屬于以經營為目的的注冊公司,無舉辦
汾渭平原|四天發現涉氣環境問題398個
9月20日~9月23日,2018-2019年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督查工作繼續開展,其中90個督查組對汾渭平原的縣(市、區)進行督查,發現涉氣環境問題398個。 9月23日,發現涉氣環境問題104個 9月23日,90個督查組對汾渭平原的101個縣(市、區)進行督查,發現涉氣環境問題
強化督查汾渭平原|涉氣環境問題94個
9月25日,2018-2019年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督查工作繼續開展,其中90個督查組對汾渭平原的100個縣(市、區)進行督查,發現涉氣環境問題94個(其中1家企業有6臺經營性爐灶、1家企業有5臺經營性爐灶、3家企業各有4臺經營性爐灶、4家企業各有3臺經營性爐灶、6家企業各有2臺經營性爐灶)
《陜西專利藍皮書》發布
12月15日,由陜西省科技廳、陜西省知識產權局、西咸新區管委會主辦的陜西省專利創造競爭力水平發布會在西安召開,發布了全面展示陜西省專利創造競爭力水平的《陜西專利藍皮書》。 此次發布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來自陜西省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代表通過現場或網絡在線的方式參加了發布會。陜西省科
《陜西專利藍皮書》發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201.shtm 發布會現場。張梅供圖 12月15日,由陜西省科技廳、陜西省知識產權局、西咸新區管委會主辦的陜西省專利創造競爭力水平發布會在西安召開,發布了全面展示陜西省專利創造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