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量子存儲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等人采用飛秒激光微加工技術制備出高保真度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并基于自主研制設備首次實現稀土離子的電子自旋及核自旋相干壽命的全面提升。相關成果分別于2月20日和28日發表在物理學期刊Optica和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實驗示意圖 量子存儲器是構建量子網絡的核心器件,它可以有效地克服信道損耗從而拓展量子通信的工作距離并且可以整合分處異地的量子計算及量子傳感資源。當前固態量子存儲器研究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已有的固態量子存儲實驗使用的存儲介質大多是塊狀晶體,這種材料不能直接對接光纖網絡或集成光學芯片,難以實現大規模擴展性應用。另一方面,稀土離子的電子自旋及核自旋與晶體內聲子相互作用,導致量子存儲器的相干壽命嚴重受限。為了推進量子存儲器的實用化,研究組從材料加工與測試裝備著手對以上問題展......閱讀全文
十一年前,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還只是名普通教授。當他帶著幾個研究生跑去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下稱基金委)設立的“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時,差點被“斃掉”。 “你們的方向很好,工作基礎也很好,但是隊伍太差。”基金委方面幾番考量后才批準了他們的申請。 但近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中繼、量子網絡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成功實現了量子點發射的確定性單光子的多模式固態量子存儲。該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點與固態量子存儲器兩種不同固態系統之間的對接,并且實現了100個時間模式的多模式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在固態系統中首次實現對三維量子糾纏態的量子存儲,保真度高達99.1%,存儲帶寬達1千兆赫,存儲效率為20%,而且該存儲器具有對高達51維的量子態的存儲能力。該成果發表在近日物理學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遠程量子糾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等人采用飛秒激光微加工技術制備出高保真度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并基于自主研制設備首次實現稀土離子的電子自旋及核自旋相干壽命的全面提升。相關成果分別于2月20日和2月28日發表在《光學》和《應用物理評論》上。 量子
繼2012年和2013年獲得王大珩光學獎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李傳鋒不久前又站在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大會上,作為獲獎者代表發言。 在“找到自己喜歡并適合的事”的過程中,李傳鋒的科研道路頗為曲折。 以“玩”的心態做科研 李傳鋒酷愛物理,1990年高考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在固態系統中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高保真度的量子存儲器,保真度高達99.9%。研究成果發表在5月11日出版的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并被美國物理學會網站Physics Synopsis欄目作為亮點報道。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的李傳鋒、周宗權等人成功研制出多自由度并行復用的固態量子存儲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跨越三個自由度的復用量子存儲,并展示了時間和頻率自由度的任意光子脈沖操作功能。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由于光纖信道損耗問題,目前地面安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的李傳鋒、周宗權等人成功研制出多自由度并行復用的固態量子存儲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跨越三個自由度的復用量子存儲,并展示了時間和頻率自由度的任意光子脈沖操作功能。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由于光纖信道損耗問題,目前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成功實現確定性單光子的多模式固態量子存儲,一次可以存儲100個量子比特,創造了世界最高水平。該成果發表在10月15日的世界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量子通信被認為是絕對安全的通信方式,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單個光子加密攜帶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基于人工維度的全光器件的設計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周正威小組在理論上提出通過調控簡并光腔中的軌道角動量光子可以實現全光量子存儲器和濾波器,這為光學人工維度的應用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主要研究成果于7月14日發表在國際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高維量子信息存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沖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于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董春華研究小組與博士后鄒長鈴首次在介質微腔內實現了基于布里淵散射聲學聲子的光信息存儲,存儲壽命可達十幾微秒。該研究成果發表在2月4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近年來,光學高品質因子微腔與機械振子相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的經濟和社會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盡管如此,我國科學家仍以實驗室為戰場,爭分奪秒,奮力拼搏,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突破、新發現。 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評選活動的推出就是為了追尋中國光學領域的那些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