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化菌的培養相對于異養菌來講比較難,硝化菌的培養過程同時也是污泥的馴化過程。硝化細菌的培養應遵循循序漸進、有的放矢、精心控制的的原則,出水穩定后并逐步增加原水的進水量。 每次增加的進水量為設計進水量的5—10%,每增加一次應穩定2-3個周期或2天左右,發現系統內或出水指標上升應繼續維持本次進水量,直至出水指標穩定,如出水指標一直上升,應暫停進水,待指標恢復正常后,進水量應稍微減少,或略大于上周期進水量。以此類推,終達到系統設計符合。 根據影響硝化菌生長的因素來確定硝化菌培養時應控制的指標: 1、溫度 在生物硝化系統中,硝化細菌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在5~35℃的范圍內,硝化菌能進行正常的生理代謝活動。當廢水溫度低于15℃時,硝化速率會明顯下降,當溫度低于10℃時已啟動的硝化系統可以勉強維持,硝化速率只有30℃時的硝化硝化速率的25%。盡管溫度的升高,生物活性增大,硝化速率也升高,但溫度過高將使硝化菌大......閱讀全文
硝化菌的培養相對于異養菌來講比較難,硝化菌的培養過程同時也是污泥的馴化過程。硝化細菌的培養應遵循循序漸進、有的放矢、精心控制的的原則,出水穩定后并逐步增加原水的進水量。 每次增加的進水量為設計進水量的5—10%,每增加一次應穩定2-3個周期或2天左右,發現系統內或出水指標上升應繼續維持本次
硝化菌的培養相對于異養菌來講比較難,硝化菌的培養過程同時也是污泥的馴化過程。硝化細菌的培養應遵循循序漸進、有的放矢、精心控制的的原則,出水穩定后并逐步增加原水的進水量。 每次增加的進水量為設計進水量的5—10%,每增加一次應穩定2-3個周期或2天左右,發現系統內或出水指標上升應繼續維持本次
硝化菌的培養相對于異養菌來講比較難,硝化菌的培養過程同時也是污泥的馴化過程。硝化細菌的培養應遵循循序漸進、有的放矢、精心控制的的原則,出水穩定后并逐步增加原水的進水量。 每次增加的進水量為設計進水量的5—10%,每增加一次應穩定2-3個周期或2天左右,發現系統內或出水指標上升應繼續維持本次
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如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denitrification ) 。其中,硝化作用與反硝化作用維持自然界氨的平衡及氮的正常循環。 氨化作用由氨化細菌或真菌的作用將 有機氮分解成為氨與氨化合物, 硝化作用由亞硝酸鹽 細菌和硝酸鹽細菌將氨化合
近年來,硝化細菌已逐漸成為水產養殖界的熱門話題,它在水產養殖中的重要性開始引起廣泛的注意。可以說,迄今為止,在大規模、集約化的水產養殖模式中,如果沒有硝化細菌參與其中的凈水作用,想獲得成功的養殖,是相當困難的。魚、蝦等水產動物吃、喝、排泄、生活、休息都是在水體中進行的,那么,如何管理水體的水質以便適
硝化菌泥齡應該在5~8天左右反硝化細菌泥齡應該在15天左右
傳統的氨氮廢水處理是通過自養硝化菌的硝化作用與異養反硝化菌的反硝化作用的組合工藝使氨氮轉化為氮氣,工藝冗長,能耗大,不僅增加了運行費用,還增加了運行管理和后續處理的難度。 11月5日,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一株異養硝化好氧反硝化細菌及其培養方法和用途”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該
氮肥是農業生產中施用最廣的肥料之一,我國氮肥用量大但利用率低,平均利用率不到35%,遠低于發達國家。由于氮肥使用不合理引發的環境富營養化、地下水硝酸鹽超標等問題頻發。另外,氮肥的大量施用還導致溫室氣體N2O 大量排放而加重全球氣候變化。因此,對土壤氮素循環過程及調控機理研究一直受到
生物脫氮對環境條件敏感,容易受溫度變化影響。絕大多數微生物正常生長溫度為20~35℃,低溫會影響微生物細胞內酶的活性,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每降低10℃,微生物活性將降低1倍,從而降低了對污水的處理效果。工藝投入運行后,由于四季的交替和所處的地理位置影響,若不加以人工調控,溫度很難保持適宜。而溫
針對于新建的污水處理系統,在首次調試啟動時,活性污泥的培養和馴化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如何培養和馴化活性污泥。 在活性污泥的培養與馴化期間,必須滿足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的各種條件,而且要盡量理想化。一是保證足夠的溶解氧和保持營養平衡,對于缺乏某些營養物質的工業廢水,要適量多投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