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幅由“星系-星系間物質相互作用計算”(GIMIC)模擬生成的圖像,和實際觀測到的具備恒星新生區的星系很類似。圖像中可見較冷的氣體(紅色)流向漩渦星系,為那里的恒星形成提供所需物質。這一劇烈的恒星形成過程造成了強烈的外向氣流流動(藍色)。這是一個具備恒星新生區的星系模擬圖像。新生恒星驅動劇烈的星風,圖像上用綠色和青綠色表示。 北京時間10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們日前發現了一種被稱作“活化石”的星系,它們在宇宙的動蕩中備受煎熬,但卻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的理解恒星的形成過程。 在這項研究中,天文學家對一組罕見的,相對年輕的星系進行了研究,這些星系中具有一種一般只存在于較年老星系中的特殊震蕩現象。“它們是宇宙中的活化石,我們原本沒有料到它們會存在于今日的宇宙之中,”這項研究的合作者,安德魯·格林(Andrew Green)說。他是一位來自澳大利亞斯威本大學的天文學家。 科學家們認為這一項研究將......閱讀全文
去年4月的一天,Amina Helmi在前往荷蘭北部上班的路上起了一陣雞皮疙瘩,并不是因為天氣冷,而是因為一種純粹的期待。幾天前,歐洲航天局(ESA)的“蓋亞”(Gaia)任務將過去五年繪制而成的超詳細銀河系地圖全數發布。作為格羅寧根大學的一名天文學家,Amina Helmi和她的團隊當時正爭分
哈勃望遠鏡的圖像顯示超高速恒星HE 0437-5439的位置(圖上用箭頭標出的目標),它正高速逃離銀河系。Brown這張圖像描述了一個恒星HE 0437-5439獲得足以逃離銀河系的超高速度的可能途徑。 北京時間7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哈勃空間望遠鏡的最新觀測顯示一顆超熱藍巨星
茫茫宇宙之中,似乎有極少數的小質量恒星不知道從什么神秘的地方得到了一些多余的鋰元素,使自己成為了極其稀有但卻非常重要的一類恒星——鋰超豐恒星。最近中日天文學家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和斯巴魯望遠鏡(Subaru)合作發現了其中的十二顆。這些小質量的鋰超豐恒星著實給理論學家出了個難題。物以稀為
這個星云距地球17萬光年。用銀河術語來說,它是“隔壁鄰居”。所以哈勃能辨認出恒星形成的多產地區的個體恒星。 在數百萬年里,劍魚座30以非常快的速度大量生產著恒星。哈勃展示了不同年齡的星團,從200萬到2500萬年不等。 星團霍奇301已有2000萬到2500年歷史,擁有許多年邁的紅
星空下的郭守敬望遠鏡。陳穎為攝138億年間宇宙化學組成的演化示意圖。資料圖片 浩瀚星河中,有類金屬含量極低的恒星——貧金屬星,它們如同宇宙的化石,攜帶了早期的宇宙信息;對它們的研究,被稱為恒星考古。 日前,我國科學家利用郭守敬望遠鏡的巡天數據,挑選出一萬余顆金屬含量不到太陽百分之一的貧金屬星候選
仰望星空,在地球之外,是否還存在宜居的星球?這個問題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行星Kepler-186f的藝術構想圖行星運動使光譜發生頻率紅移和藍移 關于宜居行星的探測,不斷有好消息傳來。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利用開普勒項目數據確認找到了一個新“太陽系”后不久,科學家又宣布在38億光年
日前,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為首的科研團隊依托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奇特天體,它“居住”在銀河系中心附近的蛇夫座,距離地球約4500光年。它的質量不足太陽的1.5倍,鋰元素含量卻是太陽的3000倍。更重要的是,它是目前已知的鋰元素豐度最高的巨星。鋰元素為何備受關注
來自蓋亞的數據將帶領人們進一步探索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圖片來源:ESA/Gaia/DPAC 去年4月,天文學家迎來了一場“雙十一”。來自歐洲空間局(ESA)蓋亞項目組的第二批天文衛星數據正式發布,包括了數十億顆恒星的精確距離、位置和亮度。可謂有史以來最全面、最詳細的數據“禮包”。數據發布后,下載網
北京時間10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你對自己居住的城市了解多少?你肯定有最喜歡的餐廳,也知道怎么在交通高峰期避開擁堵,但你很難對城市的每處角落都了如指掌。在認識我們所處的銀河系時也是如此。 我們的銀河系家園令人驚嘆,遍布著恒星、超新星、星云,以及暗能量和暗物質,也充滿了未解的謎題。對于那些想
加州理工的研究人員指出銀河系中至少存在1000億顆行星 北京時間1月8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道,當你在夜晚仰望星空,你會看到什么?恒星,毫無疑問。但除此之外,在你眼前出現的其實還有無數顆的行星,億萬顆的行星。這是根據一項最近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開展的一項研究結果得到的結果,該項研究進一步證
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外專千人”教授瑞奈爾?斯普澤母(Rainer Spurzem)率領的、中歐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利用國家天文臺“老虎”小型GPU集群,以及德國馬普計算與數據裝置的高性能GPU集群,首次實現了對百萬恒星組成的球狀星團的多體模擬。這是迄今為止, 國際上規模最大、最為逼真的星團
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我們時刻需要關注這個“鄰居”的脾氣是好是壞,是否會出現耀斑爆發等現象,對日地空間以及地球上的儀器造成干擾。耀斑是恒星的一種劇烈爆發現象,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劇烈的恒星的耀斑在幾年內就可能會破壞其宜居帶內類地行星的臭氧層,從而影響行星上生命的誕
4月30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線發布我國天文學家主導的一項新發現。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剛領導的中日合作研究團隊證實了銀河系內一顆重元素(包括銀、銪、金、鈾等)含量超高的恒星起源自被銀河系瓦解的矮星系,首次揭示了這類稀有恒星的吸積起源,深化了對
計算機模擬:當圍繞初生恒星(圖片中央)的氣體盤密度上升過快時,其氣體盤中出現了第二顆恒星(圖片左側紅色部分)藝術想象圖:大爆炸之后,宇宙中并非僅有巨大而孤獨的恒星存在 北京時間2月19日消息,科學家近期進行的一項計算機模擬顯示,宇宙最早出現的星系可能并非如之前想象的那樣是“孤獨”的
人們喜歡做事但不愛思索 據Timothy Wilson及其同事所作的一項新的研究披露,我們人類真的不喜歡單獨進行思索。研究人員用11個實驗組成的系列顯示,大多數的人發現單獨坐在一個房屋內僅僅思索6~15分鐘而不做其他任何事是困難的,他們中有些人(大多為男性)甚至寧愿讓自己接受令人不愉快的電擊
哈勃從發射之初,就滿載了天文學家的期望,試圖通過它來進一步了解宇宙中的奧秘。在20年的服役歷程中,它幫助天文學家們解決了一些長期困擾天文學家的問題,并且引導著天文學界產生新的整體理論來解釋這些結果,推動了天文科學的進步。以下列舉了哈勃的重
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大質量速逃星時速超過40萬公里 據國外媒體報道,根據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一顆“重量級”速逃星正以時速超過每小時40萬公里(這一時速可以在兩小時內在地球
概念圖,它顯示的是兩顆恒星合并在一起,形成一顆藍離散星。用綠色圓圈圈出的位于銀河系膨脹區的可能的“吸血鬼”恒星。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科學家最近第一次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心發現“吸血鬼”恒星,它們從鄰近恒星吸取能量。 科學家曾在銀河的其他部分發現這種名叫藍離散星(blue
2019年新年伊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新視野”號深空探測器拍下的柯伊伯帶小行星MU69(綽號“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離將這位太陽系邊緣的遠古鄰居呈現在世人面前。 探尋宇宙的早期歷史,就像尋找人類起源一樣令人著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新視野”號深空探測器拍下的柯伊伯帶小行星MU69(綽號“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離將這位太陽系邊緣的遠古鄰居呈現在世人面前。 探尋宇宙的早期歷史,就像尋找人類起源一樣令人著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測
加拿大國家研究理事會(NRC)和北京大學的一個國際天文觀測團隊,利用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望遠鏡(JCMT)發現,一顆處于形成期的恒星發生了罕見的亮度變化。在18個月的觀測時間里,年輕的恒星EC53重復出現閃爍現象,令觀測團隊的科學家們倍感意外,這一現象可能意味著EC53周邊存在著“隱匿”的行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南方一顆昏暗的恒星事實上只由氫和氦兩種元素組成,重元素的含量只有太陽重元素含量的20萬分之一。 北京時間12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天文學家近日研究發現,宇宙最早期恒星幾乎只由氫和氦兩種元素組成,銀河系南方一顆昏暗的早期恒星的重元素
據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官網消息,該大學天文學家率領的國際科研團隊發現,強磁場在恒星中很常見,這些磁場對恒星演化及最終命運具有重大意義。這一發現將顛覆科學家對恒星演化的認知。 悉尼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丹尼斯·斯特洛表示,此前只有最多5%的恒星被認為擁有強磁場,因此目前的恒星進化模型缺乏磁場這一基礎要素。
文章部分資料來源:宇宙的狂想曲 1869年,俄羅斯科學家門捷列夫發表第一張元素周期表,在這張表格上,一共記錄了63個元素。 在此后的150年中,科學家不斷完善著元素周期表,現在這張表格記錄的元素已經達到118個——其中,包括了一些自然界原本不存的重元素。 這些元素是怎么發現的?又是如何產生
示意圖:我們生活的銀河系 示意圖 北京時間10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一個由亞利桑那大學領銜的研究組日前完成了迄今規模最大的,針對銀河系高密度氣體云的巡天考察工作,這些密集的塵埃氣體云是新生恒星誕生的地方。 亞利桑那大學斯圖爾特天文臺的天文學家揚西·雪莉(Yancy Shir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鄧李才領導的一個聯合團隊,在星團中恒星星族形成模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成果于1月28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這項工作是繼2014年在《自然》雜志發表星團中復雜恒星星族的研究之后,國家天文臺在天體物理焦點問題研究中取得的又一突破。 幾乎所有的恒星(包
北京時間12月5日消息,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12月4日報道,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如果推測屬實,在暗物質的推動下,宇宙中的第一批恒星可能一直是膨脹而成的龐然大物。這些“暗星”可能推遲了重元素的形成,重元素組成了從行星到人類的萬事萬物,其中包括宇宙的電離過程,該過程讓幾十億年前的光線穿越宇宙空間。
我國科學家發現人類已知鋰元素豐度最高恒星 距地球約4500光年圖為LAMOST發現富鋰巨星示意圖(國家天文臺供圖)圖中巨大火球是這顆恒星的示意圖,它從白色圓形區域的星場中被發現。左下角展示這顆恒星由LAMOST所拍攝的光譜。背景是這顆恒星附近區域的真實銀河照片。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由其帶
橢圓星系NGC 4150核心特寫 這個遙遠星系與一個較小星系撞擊合并,開始形成新恒星 北京時間11月27日消息,科學家經研究發現,宇宙采取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讓“年老”的星系獲得新生,那就是嗜食同類。借助于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的最新觀測,科學家發現年老的橢圓形星系仍保持“青春活
最近,在一個有據可查的年輕恒星周圍的恒星材料中發現了有機化合物乙醇腈。它在恒星早期歷史中的存在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確定恒星和其他類似有機分子如何最終進入地球,從而導致我們所知道的生命的發展。乙腈是一種益生元分子,也就是說,一種有機分子早于活生物體的出現。它的化學式為HOCH2CN,表示其碳,氫,氮和氧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