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KM多光譜熒光動態顯微成像系統應用于釋秋海棠藍色葉片的特殊光合機制研究KM多光譜熒光動態顯微成像系統幫助科學家解釋秋海棠藍色葉片的特殊光合機制2016年10月,國際學術權威刊物Nature出版集團旗下子刊《Nature Plants》發表了英國布里斯托大學Heather Whitney研究團隊的一篇研究論文。論文研究了一種喜陰植物秋海棠(Begonia grandis × B. pavonina,秋海棠與孔雀秋海棠的雜交種),發現它能通過自己的藍暈色葉片,利用其特有的光合質體iridoplast來增強光合作用,從而適應了極度弱光的環境條件(Jacobs,2016)。 圖1. 秋海棠藍暈色葉片和暈色體iridoplast. a. 葉片照片 b. 暈色體的落射光顯微鏡明場照片 c. 單個暈色體的掃描電鏡照片 d. 單個暈色體的特征反射光譜曲線很早以前,科學家們就發現生長在低緯度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中的一些陸生植物葉片在特定......閱讀全文
FKM多光譜熒光動態顯微成像系統應用于釋秋海棠藍色葉片的特殊光合機制研究KM多光譜熒光動態顯微成像系統幫助科學家解釋秋海棠藍色葉片的特殊光合機制2016年10月,國際學術權威刊物Nature出版集團旗下子刊《Nature Plants》發表了英國布里斯托大學Heather Whitney研究團隊的一
2019年中國海洋大學裝備了國內首套海洋生物表型組學光學成像分析系統,這一系統包含以下子系統: lFKM多光譜熒光動態顯微成像系統 lFluorCam多光譜熒光成像系統 lFluorCam葉綠素熒光成像系統 lSpecim IQ?高光譜成像儀 lMC1000 8通道藻類培養監測系統 ?
多激發光、多光譜熒光成像技術:通過光學濾波器技術,僅使特定波長的光(激發光)到達樣品以激發熒光,同時僅使特定波長的激發熒光到達檢測器。不同的熒光發色團(如葉綠素或GFP綠色熒光蛋白等)對不同波長的激發光“敏感”并吸收后激發出不同波長的熒光,根據此原理可以選配2個或2個以上的激發光源、濾波輪及相應
藻類是藍藻門、眼蟲藻門、金藻門、甲藻門、綠藻門、褐藻門、紅藻門等一系列水生生物的總稱。其形態種類眾多,小至微米級的單細胞微藻,大至長達幾米乃至幾十米的大型褐藻。藻類作為水體中最重要的初級生產者,對整個生態系統乃至地球圈的穩定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萊茵衣藻、藍藻等模式藻類為功能基因、生物進化、光合作
日前,由北京易科泰生態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國內首套海洋生物表型組高通量光學成像系統在中國海洋大學安裝測試完成。 這套系統包括3個子系統: FKM多光譜熒光動態顯微成像系統 FluorCam多光譜熒光成像系統 Specim IQ 高光譜成像儀 FluorCam多光譜熒光成
植物面對各種生物和非生物脅迫時,會調整它們的響應機制來優化發育和適應程序。UV輻射作為一種環境因子,會影響植物的光合過程并觸發細胞死亡。華沙生命科學大學的Anna?Rusaczonek評估了紅/遠紅光感受器光敏色素A和光敏色素B在擬南芥UV脅迫響應中的作用。通過測量相關突變株的CO2同化、葉綠素熒
FluorCam多光譜熒光成像技術應用案例—多光譜熒光成像是什么1.?多光譜熒光的發現及特性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植物生理學家對植物活體熒光——主要是葉綠素熒光研究不斷深入。激發葉綠素熒光主要是使用紅光、藍光或綠光等可見光。當科學家使用UV紫外光對植物葉片進行激發,發現植物產生了具備4個特征性波峰的熒
UV紫外光激發多光譜熒光成像技術:長波段UV紫外光(320nm-400nm)對植物葉片激發,可以產生具有4個特征性波峰的熒光光譜,4個波峰的波長為藍光440nm(F440)、綠光520nm(F520)、紅光690nm(F690)和遠紅外740nm(F740),其中F440和F520統稱為BGF
葉綠素熒光成像技術—OJIP、QA再氧化、Kautsky分析Cd對擬南芥光合作用的影響葉綠素熒光動力學(Kautsky誘導效應)主要用于區分光化學非光化學反應,獲得光化學效率等參數。而快速葉綠素熒光動力學(OJIP)則主要用以獲取與光系統(PS)尤其是光系統(PSⅡ)和電子傳遞元件的結構和功能有關的
二、多光譜熒光動態顯微成像技術(Fluorescence Kinetic Microscope) FluorCam葉綠素熒光成像技術的出現解決了研究各種脅迫因素對植物宏觀光合表型的問題。但對于微觀層次,每個細胞乃至葉綠體的光合表型研究還是無能為力。就在Nedbal開發FluorCam葉綠素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