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學研究成果讓斑馬魚研究快馬加鞭(Genomics: Zebrafish earns its stripes)作者:謝訓衛人類發育,生理功能及疾病發生的過程涉及到成千上萬的基因和其變異體,但是大部分的基因和其變異體的功能依然是未知的。過去的20年里,斑馬魚逐漸成為研究人類基因功能的重要模式動物。在《自然》雜志網站發表的兩篇文章里,報道了斑馬魚參考基因組序列和完成超過10,000個蛋白編碼基因的斷裂性突變體的鑒定,與最近的研究報道一起將有力地促進人類疾病研究。常見的研究基因功能的手段是確定某個特定的突變對機體表型的影響,如骨骼,生理機能和行為模式等。斑馬魚胚胎和幼魚具有個體小,易于獲取,胚體透明等特點,可以在單細胞水平上進行大量活體檢測分析,十分適于此種研究。斑馬魚基因功能大部分是通過“正向遺傳學”手段揭示的,首先在斑馬魚基因組中引入隨機突變,在子代中鑒定表型的改變(fig. 1a)。使用這種方法鑒定致畸突變工作量很大,但......閱讀全文
1.1.3.2 模板制備程序完全的體外大規模模板制備工作是達成高通量、低價格測序技術的前提。已廣泛使用的乳液PCR擴增技術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不過,由于很難在熱循環測序反應中保證乳液微滴的穩定性,因此最開始實驗的模板擴增方法是恒溫擴增法(isothermal)。乳液PCR不需要借助細菌的幫助就能擴增
TILLING 技術是于上個世紀 90年代末期,美國 Fred Hutchinson癌癥研究中心基礎科學研究所的 Steven Henikoff領導的研究小組發展起來的( 1)。目前, TILLING技術作為種研究方法已經應用于多種生物中,如擬南芥、玉米、水稻、百脈根、小鼠、斑馬魚、果蠅、線蟲等。對
人類發育,生理功能及疾病發生的過程涉及到成千上萬的基因和其變異體,但是大部分的基因和其變異體的功能依然是未知的。過去的20年里,斑馬魚逐漸成為研究人類基因功能的重要模式動物。在《自然》雜志網站發表的兩篇文章里1,2,報道了斑馬魚參考基因組序列和完成超過10,000個蛋白編碼基因的斷裂性突變體的鑒
10月11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宣布,大熊貓晶晶的基因組框架圖繪制完成,這是世界首例用短序列進行新物種測序與組裝新技術完成的大型基因組序列圖。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大熊貓基因組項目負責人田埂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的基因組框架圖涵蓋基因組95%區域,覆蓋基因區約98%。雖然這還不是最終的基因
大姑娘出嫁——頭一回!3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的形式同時刊發了中國科學家的4篇研究長文! 由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分別完成的這4篇長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要知道,釀酒酵母總
谷峰1,高彩霞2 1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 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浙江 溫州 325000 2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基因組編輯中心 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01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自然歷史過程,期間人類與自然界的不斷“摩擦與碰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高內涵細胞分析儀的細胞生物學應用——人類基因組RNAi文庫篩選Acumen eX3高內涵細胞分析儀的細胞生物學應用(一)——人類基因組RNAi文庫篩選得益于高通量技術的廣泛應用,在過去的幾年里關于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細胞組學等“組學”的研究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科學家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能夠借助各種自
斑馬魚又叫藍條魚,因為其體表有暗藍色和銀色的類似于斑馬一樣的條紋而命名。斑馬魚屬于鯉科魚類,同屬鯉科的還有我們十分熟悉的鯉魚、鯽魚等。斑馬魚的體型較小,成魚體長約4-6厘米,而且成魚常年產卵且產卵量大,可達300-1000粒,還是體外受精并發育,因此十分適合進行實驗室的大規模養殖與篩選。
斑馬魚又叫藍條魚,因為其體表有暗藍色和銀色的類似于斑馬一樣的條紋而命名。斑馬魚屬于鯉科魚類,同屬鯉科的還有我們十分熟悉的鯉魚、鯽魚等。斑馬魚的體型較小,成魚體長約4-6厘米,而且成魚常年產卵且產卵量大,可達300-1000粒,還是體外受精并發育,因此十分適合進行實驗室的大規模養殖與篩選。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和加州大學生物系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利用逆轉錄病毒插入法引發斑馬魚全基因組范圍內基因突變的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文章刊登于7月18日在線版《PNAS》。 研究人員采用其研制的一組技術,用假性逆轉錄病毒(pseudotyped retroviruses)
隨著多種高通量DNA分析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高性能計算能力的持續提高,基因組科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產生著大量的基因組數據和生物學信息,為科學研究提 供了大量寶貴的原始數據。由數據到信息再到知識,它正在革命性地改變著基因學研究思想和方法論。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科學與信息重點實驗室也因此應運而生。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 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并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后果。為了給這些嬰兒提供新穎的治療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大規模基因分型在遺傳相關性研究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結合后,它為基因挖掘帶來了新的機遇。大規模基因分型的有效解決方法:SLAF-seq(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該技術前期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對目標物種的參考基因組(
李嘉誠于2011年參觀中心實驗室來自香港的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后研究生方奕華講解胚胎干細胞的實驗 香港白手起家的商人和慈善家李嘉誠在多個領域一直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恩人。 2011年捐款4000萬美元建立的李嘉誠生物醫學和健康科學中心于2012年開業。迄今為止李嘉誠基金會貢獻了超過18.
基因和基因組加倍在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1970年,Ohno提出脊椎動物進化早期的兩次基因組加倍導致了脊椎動物基因組大小和復雜性的增加,同時也為脊椎動物的進化多樣性提供了基礎。大量的比較基因組學研究顯示,真骨魚類還經歷了第三次基因組加倍,這一加倍被稱為魚類特有的基因組加倍。然而,在物種形成過程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過去一年里CRISPR技術在動物造模及單堿基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期繼續為大家從功能基因組篩選、細胞譜系示蹤及疾病診斷方面談談CRISPR-Cas系統的技術運用。 一、大規模基因功能的篩選 盡管測序和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解析復雜的基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過去一年里CRISPR技術在動物造模及單堿基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期繼續為大家從功能基因組篩選、細胞譜系示蹤及疾病診斷方面談談CRISPR-Cas系統的技術運用。 一、大規模基因功能的篩選 盡管測序和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解析復雜的基因型-表型關系仍
環狀RNA“一站式”服務一直以來是云序生物的主打產品,嚴格的質控把關、嚴謹的實驗設計、出色的生信分析以及貼心的售后服務造就了多項世界首篇環狀RNA研究文章,受到了廣大客戶的一致好評。迄今為止,云序已經積累了超過10000例環狀RNA測序的經驗,樣本覆蓋20多個物種以及50多種疾病,客戶發表文章達
模式生物由于其結構簡單、生活周期短、培養簡單、基因組小等特點,在生物醫學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模式生物作為材料不僅能回答生命科學研究中最基本的生物學問題,對人類一些疾病的治療也有借鑒意義。常見的模式生物有有真菌中的酵母,原核生物中的大腸桿菌,低等無脊椎動物中的線蟲,昆蟲綱的果蠅,魚綱的斑馬魚,哺乳綱的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4.世界首篇人膠質瘤環狀RNA研究(影響因子:3.0)膠質瘤作為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占顱腦腫瘤的40%~50%,電磁輻射等其他環境致癌因素會導致膠質瘤的發生,盡管手術切除、術后放療、藥物化療等方法可以作為主流的膠質瘤治療手段,但是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的強侵襲、增殖能力仍給病人的治療造成很大的
續(二)序號項目名稱項目負責人依托單位256天然半導體礦物日光催化效應李艷北京大學257無機納米電催化材料的構筑與應用探索李彥光蘇州大學258二維材料的理論研究李亞飛南京師范大學259微納米力學李曉雁清華大學260高速電互連技術李曉春上海交通大學261矢量光場操控反法拉第效應及納米尺度光磁反轉新機制
2014年1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百人計劃”研究員楊運桂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劉峰研究組合作開展的“m6A甲基轉移酶復合物鑒定”研究,發現了WTAP(wilms'tumour 1-associating protein)
來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斑馬魚實驗中證實,早期胚胎過程中維持了精子而非卵母細胞的DNA甲基化組(Methylome)。這一突破性的研究發現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5月9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 來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的劉江(Jiang Liu)博士和慈維敏(Weimin
魚類的后代變成可以在陸地上行走的動物必須發生的一個重大轉變就是,要用手指和腳趾來替代長長的鰭條(fin rays)。在8月17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們證實,在魚類中構成鰭條的細胞也在四條腿動物手指和腳趾的形成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采用新型的基因編輯技術和敏感
【導語】本期沙龍幾大看點:一、用同位素稀釋的ICP-MS來做蛋白質組學的絕對定量;二、儀器研發的資深前輩談塞曼原子吸收的專利;三、用微波在線消解、紫外在線消解、光化學蒸汽法等來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