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析水稻小穗變性機制為增產提供新路徑
我國科學家近日對水稻小穗的確定性調控分子機制進行解析,為水稻小穗“變性”提高每穗粒數、從而實現水稻增產提供了可能。該研究由西南大學水稻研究所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聯合完成,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期發表在植物學國際期刊《植物生理學》上。 “水稻產量的構成有‘三要素’——畝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其中每穗粒數的多少與水稻小穗內小花的數目直接相關。”論文通訊作者、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何光華教授介紹,小穗是禾本科植物特有的花序結構,在不同物種中分為不確定性小穗和確定性小穗兩類。小麥屬于前者,小穗最終產生的小花和籽粒數目是變化的,且一般都大于2個;水稻、玉米則屬于后者,小穗內只包含1個可育小花。 已有研究表明,水稻中的SNB、OsIDS1和MFS1等三個基因參與了小穗分生組織確定性的調控,這些基因發生突變后,將出現一定比例的小穗內多小花情況。何光華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則發現,一種MYB的轉錄因子具有明顯的轉......閱讀全文
萬建民院士團隊揭示水稻小穗發育調控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克隆了水稻小穗發育新基因OsPEX5,并對其調控水稻小穗發育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新植物學家( New Phytologist )》上。 小穗是禾本科植物花序結構的獨特結構單位,其正常發育是決定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對
科學家解析水稻小穗變性機制 為增產提供新路徑
? 我國科學家近日對水稻小穗的確定性調控分子機制進行解析,為水稻小穗“變性”提高每穗粒數、從而實現水稻增產提供了可能。該研究由西南大學水稻研究所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聯合完成,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期發表在植物學國際期刊《植物生理學》上。 “水稻產量的構成有‘三要素’——畝穗數、每穗粒數、
中國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穗粒數的新途徑
1月24日,《植物生物技術》(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團隊最新成果,該成果解析了水稻小穗內小花數目的發育調控機制,為水稻高產分子設計育種奠定了基礎。他們為增加每穗粒數提供了兩條新的途徑和觀點,即通過常規雜交或者基因編輯手段培育“多花
西南大學揭示誘變稻花數目可增加稻穗顆粒
8月28日,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農業科學研究院何光華教授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報》在線發表了題為“LATERAL FLORET 1 induced the three-florets spikelet in rice”(水稻小穗側生小花的發育調控機制)的原創性研究論文,深度解析了稻花的
西南大學在小穗發育調控研究獲進展
近日,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農業科學研究院何光華教授領銜的水稻生物學團隊在頂級植物學期刊《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 在線發表了題為 “NONSTOP GLUMES 1 Encodes a C2H2 Zinc Finger Protein that Regulates Sp
被子植物(V)單子葉植物綱_禾本科鑒定
實驗材料慈姑澤瀉鳶尾射干馬藺唐菖蒲蔥洋蔥山丹蒜韭菜黃精黃花菜寧夏貝母水蔥水稻小麥大麥玉米高粱綬草黃花杓蘭.毛杓蘭紫點杓蘭凹舌蘭等植物的新鮮材料或臘葉標本。儀器、耗材實體顯微鏡放大鏡鑷子解剖針刀片培養皿載玻片蓋玻片實驗步驟(五)禾本科 (Poaceae)本科是被子植物中的第四大科,約 750 屬, 1
蛋白質測定儀說明水稻粒重的形成關系
水稻胚和胚乳中的蛋白質沿著淀粉粒細胞壁累積成為蛋白體,蛋白質測定儀測定蛋白體中有59%的蛋白質,19%的碳水化合物,21%的脂類物質,以及一部分的核糖核酸和灰分等,稻株合成蛋白質的碳源來自光合作用形成的碳水化合物,所以碳水化合物對蛋白質合成有一定制約作用,而且谷蛋白基因在水稻揚花4-6天后開始表達
水稻雜交技術方法
水稻的雜交技術可分為調節開花期、選株、整穗、去雄、采粉、授粉和收獲等步驟。 調節開花期。 水稻母本和父本花期的調整,可用分期播種的方法,使二者的花期相遇。 選株。 選株主要指選擇母本植株而言。要選擇具有本品種典型性狀、生長健壯和沒有病蟲害的植株作母本。 整穗。
水稻穗頂部小花退化遺傳和分子機理揭示
??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由萬建民院士領銜的水稻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團隊,揭示了水稻穗頂部小花退化的遺傳和分子機理,為高產品種選育以及在生產上避免因穗頂部退化引起的減產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最新一期《植物細胞》上。 萬建民介紹,水稻、玉米、小麥、谷子等主要農作物穗頂部小花退化,對其
我學者家揭示水稻穗頂部小花退化遺傳和分子機理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領銜的水稻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團隊揭示了水稻穗頂部小花退化的遺傳和分子機理,為高產品種選育以及在生產上避免因穗頂部退化引起的減產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植物細胞(Plant Cell)》上。 在水稻、玉米、小麥、谷子等作物的產量形成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