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Zea mays)原產于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是一種由古印第安人(Indians)在數千年前利用野生墨西哥類蜀黍(Euchlaenamexicana)(現存在于墨西哥和尼加拉瓜)雜交而來的品種。但是,作為一類重要的糧食作物,天然玉米籽粒在其營養價值上卻有著重要的缺陷。根據已有的文獻報道,玉米籽粒中,含量最大的儲藏性蛋白——醇溶蛋白中,賴氨酸和色氨酸這兩種人類必需的氨基酸含量嚴重缺乏,導致玉米籽粒整體營養價值不佳。因此,如何能夠提高玉米籽粒的營養價值就成為現代社會人類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有報道,玉米籽粒特異的bZIP類轉錄因子Opaque2(O2)在籽粒發育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Opaque2(o2)突變體相對于野生型籽粒而言表現出了顯著的粉質胚乳的表型。有研究表明,O2基因可以結合22-kD α-zein醇溶蛋白啟動子的O2 motif(TCCACGTAGA)從而調控該基因家族的表達。除此之外,......閱讀全文
玉米轉錄因子ZmMADS47和籽粒轉錄因子Opaque2互作可協同調控醇溶蛋白的表達玉米(Zea mays)原產于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是一種由古印第安人(Indians)在數千年前利用野生墨西哥類蜀黍(Euchlaenamexicana)(現存在于墨西哥和尼加拉瓜)雜交而來的品種。但是,作為一類
玉米(Zea mays)原產于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是一種由古印第安人(Indians)在數千年前利用野生墨西哥類蜀黍(Euchlaenamexicana)(現存在于墨西哥和尼加拉瓜)雜交而來的品種。但是,作為一類重要的糧食作物,天然玉米籽粒在其營養價值上卻有著重要的缺陷。根據已有的文獻報道,玉米籽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