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疫病菌致病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單衛星教授團隊揭示了晚疫病菌負調控植物免疫的新機制,即晚疫病菌RXLR效應蛋白PITG20303通過靶向并穩定馬鈴薯絲裂原蛋白激酶激酶StMKK1,抑制馬鈴薯對晚疫病的抗性。該研究以 “Phytophthorainfestans RXLR effector PITG20303 targets a potato MKK1 protein to suppress plant immunity”為題在線發表于《New Phytologist》上,園藝學院杜羽副教授、碩士生陳小康和郭亞路為并列第一作者,單衛星教授為通訊作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孟玉玲博士以及其他研究生參與了該工作。 由晚疫病菌引致的晚疫病是馬鈴薯生產上的第一大病害,在我國馬鈴薯各大主產區均有發生,防控難度大,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培育抗病馬鈴薯品種是防治晚疫病的重要途徑,但由于晚疫病菌毒性變異頻繁,使得品種抗病性喪失問題十分突出,......閱讀全文
晚疫病菌致病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單衛星教授團隊揭示了晚疫病菌負調控植物免疫的新機制,即晚疫病菌RXLR效應蛋白PITG20303通過靶向并穩定馬鈴薯絲裂原蛋白激酶激酶StMKK1,抑制馬鈴薯對晚疫病的抗性。該研究以 “Phytophthorainfestans RXLR effector PITG2
植物硼營養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營養生物學團隊研究揭示了油菜素甾醇(BRs)和茉莉酸(JA)參與植物響應缺硼脅迫的分子調控機制。 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s, BRs)是一類多羥基的甾醇類植物激素,因首先從油菜花粉中發現提取而得名,廣泛分布在植物的根、莖、葉片、花、種子和幼嫩的生長組織
概述阿米巴菌的致病機制
溶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具有侵入結腸和其他器官、適應宿主的免疫反應和表達致病因子的能力,這些致病因子破壞細胞外間質,接觸依賴性溶解宿主組織,抵抗補體的溶解作用,這便是溶組織內阿米巴致病的要點。這些毒力因子的轉錄水平是調節其致病性潛能的重要機理。 影響著溶組織內阿米巴的致病性因素中,有三種致病因子已
生物物理所等在帕金森氏病致病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率顯著增加,帕金森氏病作為第二大神經退行性疾病,其主要臨床特征是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和肌僵直,神經病理學特征是位于黑質致密部的多巴胺神經元的丟失及路易斯小體的形成。導致帕金森氏病因素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由基因突變導致的家族遺傳性帕金森氏病;二是由于
植物所在荒漠植物適應性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物種在區域尺度上的分布格局和環境對植物功能性狀的影響機制反映了植物對當前環境條件的適應性,也為預測環境變化對植物群落的可能影響提供了重要信息。植物生長與繁殖需要維持多種元素的平衡,研究植物化學性狀的地理格局可為理解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和預測全球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提供重要依據。然而,目前大多數研究
沈陽生態所在溫帶森林動態驅動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目標是實現經營條件下接近自然狀態的森林,即“近自然林業”。其基本思想視森林為持續的、多樣性的和動態的生態系統,通常實現途徑是將人工純林改建為混交異齡林,使闊葉林形成多樹種復層異齡林,而林齡對天然林異齡混交林動態變化的影響過程和機制還不清楚。在區域尺度上,林齡和土壤養分可以
昆明動物所在人類大腦進化遺傳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人類大腦進化和人類智力起源一直是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而人類區別于非人靈長類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大容量的大腦和高度發達的認知能力。一直以來,人們對靈長類在進化過程中腦容量擴增的遺傳學機制仍然缺乏認識和理解。研究這一問題的一個有效手段就是尋找那些突變以后會導致人類大腦發育異常的基因。MCPH1基因是最早
藍藻水華監測指標與致災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交叉項目“湖泊富營養化過程監測與水華災害預警技術研究與系統集成”第一課題研究人員圍繞藍藻水華發生與致災的關鍵過程及其監測指標體系,在產毒微囊藻的快速檢測、微囊藻毒素含量與藻類種群組成的關系、藍藻水華情勢預判的生物參數與環境指標、微生物作用下的磷循環與藍藻水
科學家在解析CRISPR高效適應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CRISPRs(全稱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即“成簇的規律性間隔的短回文重復序列”)與Cas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共同構筑了原核生物界的一道適應性免疫防線。當病毒等外
微生物所在植物花冠脫落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花朵盛開,又悄然飄落,這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自然現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花瓣的凋落?植物花器官脫落一般都發生在將要脫落部分的基部,這個特定區域叫做離層(abscission zone)。目前對離層形成的分子生物學和細胞學機制了解較少。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
大豆孢囊線蟲致病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大豆孢囊線蟲 (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 Heteroderaglycines)是引起大豆減產最嚴重的病害之一。合理種植抗病大豆品種是當前世界范圍內防治SCN最安全有效的手段。但是長期種植單一抗性品種致使SCN新的毒性生理小種出現,導致原有抗性喪失。因此,解析SCN
多環芳烴的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植物修復依賴于根際區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根際對PAHs修復的效應歸因于根際環境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活性和多樣性等。研究PAHs降解的關鍵基因——雙加氧酶(RHDα)基因可以為微生物對PAHs的響應
金屬硫蛋白在心肌梗死保護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金屬硫蛋白可顯著提升心梗后生存率與心功能,并減少梗死面積,降低心肌細胞凋亡 近日,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金利泰教授課題組在Antioxidants & Redox Signaling雜志(TOP一區)發表題為《Metallothionein Protects the Heart against M
水稻花粉壁發育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The Plant Journal雜志在線發表了水稻研究所題為《分泌型脂質轉運蛋白OsLTPL94作為EAT1的靶標在水稻花粉壁發育中起作用》(Secretory lipid transfer protein OsLTPL94 acts as a target of EAT1 and is
北京林大在新型非編碼RNA轉錄調控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際植物學TOP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 7.443, 植物學一區)發表北京林業大學林木分子育種創新團隊研究成果,題目是“Osmotic stress-responsive promoter upstream transcripts (PROM
我國學者在肝細胞去分化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圖 Kupffer細胞來源IL-6通過損傷特異增強子誘導肝細胞去分化機制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92168202、31930030、T2122018)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惠利健研究員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李虹和李亦學研究員團隊合作,在炎癥信號調控肝細
節瓜全雌性狀遺傳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瓜類研究團隊在節瓜全雌性狀遺傳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王敏和楊松光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江彪和彭慶務為共同通訊作者。 節瓜是華南特色蔬菜作物,在我國已有300多年種植歷史。節瓜是雌雄異花植物
水稻抽穗期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首次發現FLZ(FCS-LIKE ZINC FINGER PROTEINS)家族基因參與調控植物開花時間,并部分揭示了OsFLZ2基因調控水稻抽穗期的分子機制,為后續培育不同抽穗期的水稻新品種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發表于Development。 抽穗期是水稻重要的
水稻抽穗期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首次發現FLZ(FCS-LIKE ZINC FINGER PROTEINS)家族基因參與調控植物開花時間,并部分揭示了OsFLZ2基因調控水稻抽穗期的分子機制,為后續培育不同抽穗期的水稻新品種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發表于Development。 抽穗期是水稻重要的農
水稻雜種優勢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雜種優勢已經在多種作物和動物育種中得到廣泛應用,但其分子作用機理和有效預測方法仍不明確。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雜優中心團隊在水稻雜種優勢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The Plant Journal。付崇允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王豐為第一通訊作者。 該研究通過轉錄組學和甲基組學分析
酵母發酵途徑形成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隨著白堊紀被子植物(如果樹)在地球上的迅速擴張,釀酒酵母祖先進化出了一種全新的有氧發酵途徑,即通過抑制線粒體基因表達,快速利用葡糖糖生產乙醇,從而達到快速占據資源和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目的。該代謝途徑的形成機制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前期研究表明,一億多年前在釀酒酵母祖先基因組中發生的全基因組重復
微生物所等在捕食性子囊菌的起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7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杏忠研究員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志強教授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 捕食性真菌是通過營養菌絲形成的特化捕食結構來捕獲線蟲、變形蟲等微小生物作為營養源的一類特殊菌群。由于其獨特的
中科院科學家在核糖體再循環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5年 10月 3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秦燕課題組在核酸類重要學術雜志《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New insights into the enzymatic role of EF-G inribosome recycling”的論文,報道了
微生物所在芳香化合物代謝的調控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芳香化合物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其代謝循環是地球化學元素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作為現代工業的重要原材料,芳香化合物在使用過程中大量排放到環境中,給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壓力。微生物經過適應和進化,形成了多種豐富的芳香化合物代謝途徑,這些代謝途徑的調控機制,是環境微生物學關注的研究熱點。 谷氨酸
上海光機所在計算成像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年9月,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信息光學與光電子技術實驗室成功利用深度學習方法實現數字同軸全息恢復。該項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能夠應用于相位檢測方面的基于深度學習方法的同軸全息重建方法。相關成果發表在9月3日的Optics Express 期刊上。 數字全息技術在許多科學領域都有
低能離子植物誘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重點創新項目的支持下,等離子體所離子束生物工程學院重點實驗室植物研究組的相關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 低能離子輻射的誘變機理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該研究小組建立了以同源重組頻率和AtRAD54基因的表達水平作為主要遺傳檢測終點的輻射長程效應研究體
固體所在核材料制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所內耗與固體缺陷實驗室方前鋒課題組在鎢基材料和氧化物彌散強化(ODS)鐵素體鋼的制備和性能表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連續在核材料領域的主流期刊《核材料雜志》(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上發表4篇學術論文。
上海光機所在計算成像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信息光學與光電子技術實驗室研究員司徒國海課題組在基于深度學習的計算成像方法上取得新進展,為深度學習在計算成像方面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和實驗指導。相關成果發表于[Optics Express 27, 18, 25560 (2019)]。 計算成像是計算機技術和光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壽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生物體的壽命是由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復雜生命表現形式,其中包括了發育和衰老過程。在哺乳動物中,端粒的長度可以決定壽命,然而,植物壽命的決定因素卻還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唯奇研究組發現,植物細胞膜脂中的一類重要分子磷脂酰絲氨酸(PS)的酰基碳鏈長度(acyl chain lengt
人腦視覺信息編解碼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現代認知神經科學以及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不斷發展使得采用科學手段對大腦視覺皮層信號進行解讀成為可能。研究人腦視覺信息解碼模型不僅可以加深人們對人腦視覺信息處理機制的研究,還可以有力地促進新一代腦-機接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