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Salk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最近在《Cell》雜志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科研成果:僅僅通過給予小鼠膳食鐵補充劑,就可以使他們在致命的細菌感染中存活,并使這些致病細菌的毒性降低。 “抗生素是醫學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我們仍然需要繼續努力開發新的抗生素,但我們也需要尋找其他治療傳染病的方法。”論文的通訊作者Janelle Ayres教授說,“我們的工作表明,我們可以馴服細菌,約束它們的行為,實際上我們已經促進了一些不那么危險的菌株進化。” Ayres教授是研究微生物與其宿主之間相互作用的先驅,她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除了殺死病原體的免疫系統外,我們還擁有所謂的合作防御系統,它在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過程中促進健康。例如,在2017年,她的團隊就發現,沙門氏菌可以緩解宿主在生病時對食物的天然厭惡感,從而為細菌提供更多營養,并讓宿主的感染癥狀減輕。2015年時,Ayres教授的實驗室在小鼠體內發現了一種大腸桿菌菌株,能夠通過減少......閱讀全文
美國Salk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最近在《Cell》雜志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科研成果:僅僅通過給予小鼠膳食鐵補充劑,就可以使他們在致命的細菌感染中存活,并使這些致病細菌的毒性降低。 “抗生素是醫學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我們仍然需要繼續努力開發新的抗生素,但我們也需要尋找其他治療傳染病的方法。”論文的通
美國Salk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最近在《Cell》雜志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科研成果:僅僅通過給予小鼠膳食鐵補充劑,就可以使他們在致命的細菌感染中存活,并使這些致病細菌的毒性降低。 “抗生素是醫學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我們仍然需要繼續努力開發新的抗生素,但我們也需要尋找其他治療傳染病的方法。”論文的通
近幾年來,細菌耐藥趨勢日趨嚴峻,成為醫學界倍受關注的問題。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耐藥菌有青霉素耐藥肺炎鏈球菌、甲氧西林耐藥葡萄球菌、萬古霉素耐藥腸球菌、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革蘭氏陰性桿菌。上述耐藥菌不僅呈逐年增多趨勢,且常為多重耐藥菌,致使該類菌所致感染的治療成為臨床上的難題,對感染患者的健康和生命直接
第一節 細菌的致病性 細菌在宿主體內定居、繁殖并引起疾病的屬性稱為致病性(pathogenicity),細菌致病性的強弱與毒力的大小密切相關,毒力(virulence)通常用以表示致病性的強弱程度,各種致病菌的毒力不同,同一種細菌
掐自己一下,如果你感到疼痛,那是因為皮膚上有特殊的神經末梢。匹茲堡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員有一項令人驚訝的發現,他們發現痛覺神經還有助于對抗皮膚感染并防止其傳播,這表明了一種新型的免疫系統。這項基于小鼠實驗的發
如果感染、腫瘤“起勢”了,身體之盾如何接招?T細胞是身體免疫系統有殺傷功能的“接招”機制之一。“殺傷之矛”和“接招之盾”,T細胞靠什么掌控?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是掌控關鍵點,它調控T細胞介導的抗感染、抗腫瘤免疫應答,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21
根據抗凝血機制,將對凝血功能有影響的抗菌藥物分為以下幾類:一、減少血小板大部分抗菌藥物可減少血小板致凝血功能障礙。無血小板減少不良反應的藥物:頭孢拉定、頭孢羥氨芐、頭孢丙烯(國外報道凝血酶時間延長)、頭孢他美酯(血小板增多)、鏈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慶大霉素、妥布霉素、大觀霉素、依替米星、紅霉素
去年冬天,一篇用白描手法撰寫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很敏銳地抓住了公眾的敏感神經,不僅在微信朋友圈里瘋轉,也再次敲響了防控感染性疾病的“警鐘”。 通俗地講,感染性疾病就是致病微生物通過不同方式導致人體發生感染并出現臨床癥狀。而解決感染性疾病這一重大醫學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提高對病原的
皮膚真菌防御素是一種新型抗感染藥物,該研究日前發表在PNAS上。這一研究成果為治療耐藥性細菌引起的感染帶來了新希望。 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是兩種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傳染性病原微生物。傳統抗生素的濫用導致了這些細菌耐藥性的增強,從而增加了治療成本和健康風險。因此,發展新型特效的抗生素
發熱是疾病的一種表現,是一個癥狀,而不是一種***的疾病。在門診常見一些患兒因反復發熱***就診,其原因一是由于孩子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身體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稍有不適就容易引起發熱癥狀,二是患兒依從性差,用藥不規范,癥狀一改善就自行停藥,炎癥未完全控制好而導致反復發熱。第三是由于病因不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