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治十成人,不治一孩子”,醫務領域的老觀念道出了兒科醫生長久以來的尷尬處境。近來,各地兒科停診、限診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再加之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全面落地,“兒科醫生荒”再度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問題。 其實,相關部門近年來也制定了為兒科人才引進“開綠燈”、爭取財政支持的舉措。即便如此,兒科從業者依然感覺人才緊缺。中國的兒科醫生究竟有多缺? 《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1000名兒童只有0.43位兒科醫生,與全國平均每千人配備2.06名醫師水平相比相去甚遠。然而全國13億多人口中,每四個人里就有一個是兒童。 中國醫師協會兒科分會的一份調查也表明,比照歐美發達國家1:1000的兒科醫師配備標準,我國兒科醫師缺口至少20萬。 培養一個兒科醫生需要8-10年的時間,但“全面二孩”政策已經落地,未來幾年,兒科門急診和兒童專科醫院仍將面臨巨大壓力。一方面,兒科醫生仍需面臨高強度的......閱讀全文
“寧治十成人,不治一孩子”,醫務領域的老觀念道出了兒科醫生長久以來的尷尬處境。近來,各地兒科停診、限診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再加之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全面落地,“兒科醫生荒”再度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問題。 其實,相關部門近年來也制定了為兒科人才引進“開綠燈”、爭取財政支持的舉措。即
2014年被視為中國移動醫療元年,創業項目層出不窮,可穿戴設備、遠程醫療、醫療大數據平臺等新載體紛紛建立,以移動醫療為基礎的云端醫院、未來醫院、空中醫院等新概念層出不窮。但是商業模式如何?可以持續發展、真正落地的模式正在演繹過程中,各方的博弈也在進行。 1月31日,由輝瑞中國聯合經緯中
在試用8個月之后,張強決定出鏡為杏樹林開發的這款“病例夾”軟件做一次“形象代言”。 美國醫學教育的經歷讓他確立了循證醫學理念,作為上海沃德醫療中心首席血管專家,張強在行醫、隨訪時都會詳細的記錄病人的資料。早年,他用手工一一記錄,一直希望有一個隨身攜帶的設備,儲存病人的影像、文字記
今天,我們生活中幾乎任何一個應用、任何一種需求,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相應的企業,為用戶以IT的方式提供服務。幾乎的意思就不是全部,至少還有一種人類的需求目前在互聯網上沒有企業采用IT方式提供服務,這就是醫療需求。 今天人們獲得醫療服務的方式基本上是以醫院為中心的。人們自然想到——為什么不可
"十二五"863計劃中明確提出"數字化醫療工程技術開發",使數字化醫療工程成為生物醫療信息行業的焦點。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不斷普及,移動通訊需求及習慣多樣性促進了移動醫療的發展。 醫療保健不再是醫院的專利,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將愈來愈緊密。醫療設備正逐漸從"可攜式"發展為"可穿戴式
該設備會每天對特瑞里尼的血壓進行多次檢測,然后將監測數據發送至智能手機的相關應用中,應用則會將接收到的讀取數據發派給醫生。特瑞里尼表示。這款由個人健康管理初創企業iHealth生產的設備,已經為他節省了好幾次看醫生的錢。 其實,便攜式血壓測量儀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了,存在已有一段時間
【英】 瑪格麗特·麥卡特尼著,潘驛煒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9月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聯合主辦的“醫與患的迷思——《病患悖論》新書發布暨座談會”在北京大學靜園舉行。會議分別從基礎研究、臨床治療、醫學人文三個方向對“過度醫療”問題展開了討論。
有人說,2014年是中國的“移動醫療元年”。這一年,醫療信息化建設提速,人口健康信息化基本框架開始形成,各種移動健康服務應用軟件令人應接不暇,以互聯網巨頭“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商界大佬也在加緊布局移動醫療。 資本的進入一次次刷新著移動醫療的價值,公眾的熱盼也讓移動醫療
移動醫療,一個被認為是滿眼商機的行業,困擾業內人士的最大問題卻是很難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 但在掛號網總經理廖杰遠眼里這卻不是一個問題。廖杰遠對移動醫療模式的理解是,“首先,你給患者提供了什么核心的價值;第二,你獲得了多少患者的信任。抓住這兩點,一定是能賺錢的。” “在這種情況下
之前曾經討論過,移動健康醫療在 2015 年會出現四股勢力爭奪巨頭的景象,其中一個“大家”來自醫院 / 醫生。 醫院牽頭做移動互聯網產品的動力是什么? 1. 醫療和健康管理工作效率影響醫院運營和用戶體驗,有待提高。 2. 其實醫生群體也很清楚互聯網科技對醫院帶來的沖擊,除了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