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團隊研發軟性機器人“模塊化”3D打印新方法
一只靈巧的“尺蠖”牢牢抓住圓形管,在一伸一縮中蜿蜒前行。但事實上,這只“尺蠖”其實是一款采用了新型模塊化柔性驅動方法,并且可以用3D打印機直接“打印”出來的軟性機器人。日前,這一由天津大學科研人員成功研發的成果,在線發表在《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機器人和自動化快報》上。 軟性機器人因其較高的柔性和對人體安全等優點,近年來得到了廣泛關注。而3D打印的優勢就是制造復雜形體、復雜結構而且不需要后續加工,可一次成型。打印免組裝結構也是3D打印技術制造軟性機器人近年來一個比較典型的應用。 近日,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左思洋、劉建彬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于薄膜氣缸的新型模塊化柔性驅動方法,并通過根據具體應用改變排列組合方式以及合理布置連接方案,將其應用于人工肌肉和管道爬行機器人中。該方法基于一次3D打印成型的制造技術,省掉了傳統機電設備加工制造中的裝配流程,大幅降低了驅動模塊的制造成本和周期,且具備耗氣量小、動態響應高、可靠性高、對應用......閱讀全文
新式3D打印機 柔性材料可直接打印
近日,西班牙一家3D打印服務公司——Lewihe推出一款別與之前的3D打印機——Lewihe,這款3D打印機可以使用柔性的Filaflex材料進行打印,且高速度和高精度。 該公司是由Juan Tendero、Jordi Tendero和Jose Manuel Quiles共同成立的,歷時一年零
世界首個3D打印柔性心臟誕生
瑞士科研人員近日借助3D打印技術,制造出了全球首個形狀、大小以及功能都與真人心臟高度相似的柔性心臟。雖然這種人造心臟仍處于概念性測試階段,還不能用于移植,但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的尼古拉斯·科爾斯等人在新一期美國《人造器官》期刊上報告說,這種人造心臟使用柔軟硅膠材料,由3
3D打印技術
3D打印技術,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它無需機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從計算機圖形數據中生成任何形狀的零件,從而極大地縮短產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產率和降低生產成本。燈罩、身體器官、珠寶、根據球員腳型定制的足球靴、賽車零件
蘭州化物所多材料3D打印免裝配柔性驅動器研究取得進展
實現外界刺激下驅動器件功能材料和復雜形狀的結合是仿生驅動研究的一大熱點。近年來,各種水凝膠材料、合金材料以及基于碳納米管(CNT)、氧化石墨烯(GO)等的復合物材料相繼在驅動研究中得到應用,并且制備出了類似于毛毛蟲、魚和花朵等復雜結構形狀的仿生驅動器件。然而,由于很多仿生器件形狀復雜,且多數需要
3D打印腎腫瘤
大多數患者都依靠他們的醫生破譯CT掃描中的黑色,白色和灰色圖像獲取自己腎臟信息。但是,如果患者能有(由CT圖像制作的)自己腎臟的3D模型?那么,他們獲取的信息將更加全面清晰。 到目前為止,在杜蘭大學泌尿外科部接受治療的6例患者在手術前,已經看到了他們腎癌的3D模型。 紫外線激光器使
3D打印技術封鎖
湖南省科技廳今天組織專家對“激光燒結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研發與應用”重大專項進行現場綜合驗收,與會專家對該重大專項的研究成果表示高度贊賞并一致通過。該重大專項打破了歐美國家對3D打印領域的技術封鎖,推動了我國增材制造產業發展。 湖南華曙高科有限責任公司承擔的“激光燒結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研發與應用
新式3D打印技術 可打印液態金屬
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研制出一種新型3D打印技術,這種技術能夠在室溫條件下用液態金屬打印出獨立的結構。 能夠直接打印液態金屬,對金屬線、電子互聯、電極、天線、人工超常材料和光學材料來說,其柔軟、伸縮性和形狀可塑性十分重要。 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化學和生物分子工程學助理教授Michael
利用多材料3D打印技術制造柔性電致發光裝置
?可彎曲、拉伸的柔性發光材料。 圖片來自作者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副教授劉吉和團隊描述了一種制造柔性、可拉伸發光裝置的3D打印策略,該裝置可與軟體機器人集成。他們用一個能根據背景改變顏色的軟體機器人進行了演示,該策略或能用于開發下一代智能顯示器、可穿戴電子器件和人造偽裝。相關研究8月23日發表
我國首個3D打印教育體系建成 填補了國內3D打印空白
多位院士支持,國家重點實驗室、著名高校與上市公司聯手為全國中小學3D打印教育提供創新支撐。近日,我國首個3D打印教育體系“易尚3D創客教育整體解決方案”在第十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發布,填補了國內3D打印及創客教育空白。 據了解,與國外先進的3D教育相比,我國還是以僅僅提供3D打
3D打印還能打印出人類睪丸細胞?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的科學家利用3D技術打印出人類睪丸細胞,并發現其有希望產生精子的早期跡象,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 由UBC泌尿外科助理教授Ryan Flannigan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希望,有朝一日,這項技術能為目前無法治療的男性不育癥患者提供了解決方案。 “15%的夫婦患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