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藥物傳遞系統中,了解、評估和控制材料分布的能力對于藥物科學中的配方開發、工藝設計和最佳治療功能至關重要。藥品中物質空間分布,特別是結構復雜的物質空間分布,對藥物釋放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意義。從本質上講,藥物傳遞系統的開發需要解決有效藥物成分(API)和輔料的結構設計和空間分布控制,兩者都直接關系到藥物的質量屬性和治療效果。目前,材料分布和藥片微觀結構之間的關系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與傳統的形態學特征不同,顯微CT確定的內部層次結構的復雜性可以提供對小單位藥物遞送系統中物質分布的洞察。 案例一: 膠囊3D旋轉橫截面 矢狀面 冠狀面有效成分與輔料在CT值上有明顯差......閱讀全文
斑馬魚作為傳統的脊椎動物模型已經廣泛應用于人類疾病和胚胎發育過程的研究,斑馬魚全基因已經完全清楚,與人類基因組有85%同源性,這意味著在斑馬魚身上進行的實驗,其結果很多都適用于人類。斑馬魚與其他實驗常用動物相比,具有較高的繁殖率和生長速率,并且其胚胎發育過程是在體外進行的,科研人員通過顯微鏡直接觀察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進入第三天,經過兩天顯微學宗師級學者精彩的大會報告后,今日迎來生命科學研究分會場報告。分析測試百科網與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將共同全程跟蹤報導本次年會盛況。生命科學研究分會場北京大學 陳浩東副研究員 今日會議報告首先由北京大學陳浩東副研究員帶來,題
日前,科學家在我國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中確認了最古老細胞核結構的存在。圖為一枚7-細胞期標本,6個小細胞各含一個細胞核,第七個大細胞具有兩個細胞核。 甕安生物群旋胞類化石的細胞核結構,顯示細胞核在不同個體標本中具有不同的埋藏保存狀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們從哪里來?這個問題,人類已經自問了
1895年,Wilhelm C. Roentgen 發現了 X 射線,并為夫人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張 X 片 —— 戴戒指的手掌照片。1967年,Godfrey N. Hounsfield 發明了第一臺 CT 設備,能夠從多個角度攝片,采集被攝物體的三維信息,在不破壞
骨質疏松研究顯微CT成像對骨質疏松癥的研究尤為重要,特別是疾病進展和治療效果,因為它是少數能夠提供骨礦物質含量和密度信息的成像技術之一。通過高分辨率的顯微CT測量這些變化,有助于開發治療劑并理解控制這些過程的分子機制。在骨質疏松的動物研究中,雌性鼠雙側卵巢摘除是一個較成熟的模型,可以成功建立模擬雌激
前 言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在使用大鼠的頜骨作為牙科相關領域的研究模型。牙槽骨是頜骨的一部分,包圍著牙齒,是牙齒最重要的支撐組織。牙槽骨也是牙周系統或骨骼系統中最具活力的組織。牙槽骨的重塑不僅與局部因素(牙齒萌出、咬合功能、牙齒脫落和正畸牙齒移動)有關,還與還與性激素和營養等因素有關。這些生
Micro CT(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微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又稱微型CT、顯微CT,是一種非破壞性的3D成像技術,可以在不破壞樣本的情況下清楚了解樣本的內部顯微結構。微型CT一般使用的是錐束CT技術(Cone Beam CT),簡稱CBCT,它與普通臨床的C
8月5日,中科院先進技術研究院在深圳組織會議,對中科院深圳先進院中科院生物醫學信息與健康工程學重點實驗室的中國科學院重大裝備項目“用于昆蟲/小動物微觀結構及仿生學研究的顯微CT研發”進行可行性論證。 天津大學姚建銓院士、中山大學陳仲本教授、東南大學萬遂人教授、清華大學葉大田教授、哈工大張欽宇教授、
1. Micro-CT簡介Micro-CT(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微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也稱為顯微CT、微焦點CT或者微型CT。它是采用了與普通臨床CT不同的微焦點X線球管,對活體小動物或多種硬組織和相關軟組織進行掃描成像分析的技術,它的分辨率高達幾微米,僅次于同步加
前言 造影劑是一種為增強影像觀察效果而注入(注射、服用或浸泡)到生物體組織或器官的化學制品,為獲得CT更高的成像需求應運而生。這些制品的密度高于(陽性造影劑)或低于(陰性造影劑)周圍組織,形成的對比可用于CT顯示圖像。 本文介紹的案例海參、海腸和蛤蜊這類無脊椎海洋生物。可以從以下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基于碳納米X射線發射源的CT系統研發”課題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碳納米管薄膜成功地獲取首張X射線二維成像圖。1月17日,科技部組織的專家組在先進院聽取了團隊工作匯報并現場考察了該成像裝置,對該技術表示了充分肯定,這是我國在碳納米管X射
前言顯微CT是醫學研究的基本儀器,近年來在植物科學方面的應用不斷增加。它可以對樣品進行無損檢測,揭示樣品的2D結構和3D結構,是彌合形態學和分子研究差距的理想工具。顯微CT在植物方面最初用于研究根的發育,后來研究了樣品密度和背景有強烈差異而可以區分的樣品,如種子、花結構、維管、葉結構、草酸鈣晶體、嫁
顯微CT分析可用于牙科研究中的各種應用,如牙釉質厚度、根管形態、根管預備、顱面部骨骼結構、顯微有限元建模、牙體組織工程、牙硬組織礦物密度及種植體等方面。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圖像以及牙齒、骨骼和植入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實例1:成人牙齒 圖1 平生Avatar軟件可對牙齒的牙釉質、牙
1、【儀器名稱】:MicroCT/顯微CT/微焦點CT。2、【儀器型號】:vivaCT40。3、【生產廠家】:SCANCO Medical AG(瑞士)。4、【檢測適用范圍】:活體小動物、動物標本和組織工程材料,例如軟組織、骨骼、牙齒、血管、支架和填充材料等,在腫瘤、骨質疏松、心血管疾病、口腔疾病的
1、【儀器名稱】:MicroCT/顯微CT/微焦點CT。2、【儀器型號】:vivaCT40。3、【生產廠家】:SCANCO Medical AG(瑞士)。4、【檢測適用范圍】:活體小動物、動物標本和組織工程材料,例如軟組織、骨骼、牙齒、血管、支架和填充材料等,在腫瘤、骨質疏松、心血管疾病、口腔疾病的
10月31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承擔的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項目“用于昆蟲/小動物微觀結構及仿生學研究的顯微CT研發”在北京接受了中國科學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組織的現場結題驗收。條件保障與財務局副處長姜言彬主持驗收會。 儀器測試專家組在現場對該儀器的成像參數與性能指標進行了認真的實地測試,
繼最近安裝了布魯克的SkyScan 1278活體小動物CT系統后,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開創性的研究,提供了有關正在尋找有效治療COVID-19的信息。在首批對COVID-19倉鼠模型進行的活體成像實驗中,由魯汶大學Johan Neyts教授和Greetje Vande Velde教授領
繼今年4月份收購比利時專業X射線CT顯微成像系統制造商XRE之后,TESCAN已于近日將其生產線順利搬遷至捷克共和國布爾諾市。 隨著搬遷完成,TESCAN X射線CT顯微鏡的生產制造基地將與現有的電子顯微鏡制造業務位于同一地點,TESCAN XRE將受益于集團總部規模化制造和質量管理體系,以及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殷宗軍等人在國際著名地學雜志《地質學》(Geology)上發表了關于寒武紀早期寬川鋪生物群中疑難化石“古球蛋”的最新研究成果。寒武紀早期寬川鋪生物群中的古球蛋(顯微CT數據) 本次研究采用高分辨率顯微CT技術首次重構了寒武紀早期磷酸鹽化疑難化石古球蛋
昆蟲形態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一直在昆蟲分類學、昆蟲系統學及昆蟲胚胎學等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技術和方法不斷地被引入該領域。計算機三維重建方法因其可以真實而直觀的反映動物體的空間形態結構,近年來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動物形態學研究領域。 由楊星科研究員領導的中科院動物
“地球生物圈經歷了這么多次大滅絕,經歷了小行星撞擊,經歷了多次嚴酷的冰期,也經歷了白堊紀那樣的酷暑,但泛甲殼類始終引吭高歌,屹立不倒。”望著手中這塊記載著五億多年歷史的耳材村蟲化石,云南大學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翟大有感慨萬分。 北京時間12月28日凌晨,《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云
前 言人們都希望擁有健康的骨骼,因為骨科疾病會嚴重影響到日常的生活質量,其中椎體壓縮性骨折總是給人們帶來劇烈的疼痛感。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 OVCF) 患者常表現為腰背疼痛、脊柱畸形等,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經皮椎體成形術( PVP) 是臨床治療OVCF 的主要手段,主要通過注
人類的大部分食物來自被子植物(開花植物),而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蟲授粉。如此重要的授粉行為是什么時候開始在地球上出現的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為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提供了直接證據。相關研究于11月1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琥珀是遠古植物的樹脂經過長久的地質作用形成的化石。琥珀常常含有保存很好的陸地生物,例如花、微生物、昆蟲甚至蜥蜴和鳥類。由于產生條件和保存環境的限制,琥珀很少保存水生生物,海洋生物更是鳳毛麟角,而水生生物化石常常能提供關鍵的生態環境信息。這些遠古的生態環境信息為人們了解未來陸地生態系統的變化提供了
人類的大部分食物來自被子植物(開花植物),而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蟲授粉。如此重要的授粉行為是什么時候開始在地球上出現的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為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提供了直接證據。相關研究于11月1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5月29日,中國科學院計劃財務局組織專家對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擔的院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基于孔徑編碼技術的γ射線成像系統”和“小型SPECT/CT系統的研制”進行了現場驗收。驗收會現場 驗收專家組聽取了“基于孔徑編碼技術的γ射線成像系統”項目負責人魏龍和“小型SPECT/CT系統
中美兩國科研團隊首次在緬甸發現了中生代蛙類琥珀化石標本,鑒定并報道出一個全新的蛙類物種。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自然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本次發現的蛙類琥珀化石共有四件,由科學家們于2015~2016年間陸續在緬甸發現,并在中國國家自然科
【導語】 科學家團隊獲得這塊琥珀標本后,就開始采取多種無損成像和分析手段來研究它。中科院動物所的顯微CT、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的硬X射線相襯CT、X射線熒光成像和X射線近邊吸收譜、上海同步輻射裝置的硬X射線相襯CT等都派上了用場。他們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無損得到了隱藏在羽毛
(1)材料顯微組織結構的多尺度性:奧林巴斯顯微鏡原子與分子層次,位錯等晶體缺陷層次,晶粒顯微組織層次,細觀組織層次,宏觀組織層次等;(2)材料顯微組織結構的不均勻性:實際顯微組織常常存在幾何形態學上的不均勻性,化學成分的不均勻性,微觀性能(如顯微硬度、局部電化學位)的不均勻性等;(3)材料顯微組織結
金相技術作為材料研究和檢驗手段,要追溯到索拜(Sorby)1860 年開始運用光學顯微鏡研究金屬內部組織并于1864 年在歷史上zui早發表金屬顯微組織的論文[1]。此后,光學顯微鏡逐漸成為研究和檢驗金屬材料組織的有效手段。正因如此,金相學被認為是金屬學的先導,是金屬學賴以形成與發展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