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洋底高原增生誘發俯沖起始的巖石學證據
洋底高原廣泛分布在洋盆中,它是除大洋中脊之外洋殼形成的主要部位。洋底高原具有異常厚(~10-30 km)的洋殼,其成因通常認為與深部來源的地幔柱活動有關,因此其是研究地幔柱動力學演化、深部地幔不均一性等地質問題的重要對象。較厚的洋殼導致洋底高原具有較低的密度,使它們進入海溝后很難被俯沖而發生阻塞,導致造成俯沖帶躍遷,洋底高原的增生與碰撞過程也被認為是陸殼生長與俯沖起始的重要方式。此外,由于洋底高原形成常伴隨有巨量巖漿的噴發,并會釋放出大量溫室氣體及酸性氣體,對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環境演變乃至生物滅絕具有重要意義。 巨厚洋殼的發育使科研人員不易獲取到洋底高原下部地殼的巖石樣品,這阻礙了學界對洋底高原物質組成的認識,限制了對地幔柱形成演化、地幔不均一性等科學問題的探討。目前,學界對洋底高原下地殼的組成主要是通過地球物理探測和數值模擬等方法進行間接推測。盡管洋底高原組分廣泛出露于全球蛇綠巖,但主要為淺部的熔巖及與其伴生的灰巖......閱讀全文
研究發現洋底高原增生誘發俯沖起始的巖石學證據
洋底高原廣泛分布在洋盆中,它是除大洋中脊之外洋殼形成的主要部位。洋底高原具有異常厚(~10-30 km)的洋殼,其成因通常認為與深部來源的地幔柱活動有關,因此其是研究地幔柱動力學演化、深部地幔不均一性等地質問題的重要對象。較厚的洋殼導致洋底高原具有較低的密度,使它們進入海溝后很難被俯沖而發生阻塞
海洋所揭示西南馬里亞納島弧巖漿與構造演化歷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818.shtm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課題組主導的西南馬里亞納島弧構造、形成時代和巖漿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團隊基于西南馬里亞納島弧火山巖和變質巖地球化學和年代學,研究揭示了卡洛琳洋底高原對
青藏高原發現首例非俯沖成因玻安巖系火山巖
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研究員史仁燈等在青藏高原西部日土地區發現首例非俯沖成因玻安巖系火山巖,為探討大洋俯沖及陸-陸碰撞造山提供新視角。該成果發表于國際地學期刊《巖石學》。 玻安巖是指具有尖晶石、橄欖石、輝石斑晶和高鎂、高硅、低鈦地球化學特征的安山巖。最早在18世紀,被發現于西太
青藏高原西部日土地區發現首例非俯沖成因玻安巖系火山巖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19_4781547.shtml 玻安巖被發現于西太平洋地質學IBM帶(伊佐-玻寧-馬里亞納島弧帶)中的玻寧島,是指具有尖晶石/橄欖石/輝石斑晶和高鎂、高硅、低鈦地球化學特征的安山巖。傳統觀點認為,玻安巖是“洋
“973”計劃再聚焦青藏高原南部成礦作用
“青藏高原南部大陸聚合與成礦作用”項目日前在京啟動,這是繼2002年之后,青藏高原成礦研究再獲“973”項目支持。 據介紹,青藏高原是全球規模最宏大、特征最典型的碰撞造山帶,它經歷了完整的俯沖、增生和碰撞過程,發生了多幕式的大規模成礦作用,形成了以岡底斯為主體的多個巨型成礦系統,是研究“大
地質地球所厘定中亞造山帶南緣古生代日本型俯沖-增生系統
增生型造山帶主要是由巖漿弧、增生楔、蛇綠混雜巖、弧前與弧后盆地、微陸塊等組成的復雜增生拼貼體,是大陸增生的重要場所。不同時代與不同性質的巖漿弧及其相關的增生楔雜巖的發育是中亞造山帶的主要特點。位于中亞造山帶南緣的北山造山帶,向西連接天山造山帶,向東連接內蒙-索倫縫合帶,是解剖中亞造山帶南緣增生構
云南地殼對青藏高原東擴和新生代印度板塊俯沖結構響應
我國云南位于東擴的青藏高原和新生代以來強烈伸展的東南亞之間。根據地表構造和變形觀測,學界通常認為青藏高原隆升導致向東的塊體擠出或者下地殼通道流,是云南地區新生代構造演化的成因。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分析了云南地區密集地震臺陣的地震記錄,通過對地殼結構的地震成像研究,集前人關于地
我國研究團隊發現卡洛琳海山 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刊發了該所研究員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洛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于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
“切開”地殼,揭秘拉薩地體新生地殼建造過程
近日高銳院士團隊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盧占武、中山大學教授郭曉玉等首次揭示了南拉薩地體全地殼尺度新生地殼幾何結構,分析了其增生過程與機理,為研究新生代全球大陸地殼凈生長過程提供了范例。相關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 拉薩地體位于印度-歐亞板塊主碰撞帶前緣,其巨厚的地殼幾乎兩倍于全球平均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于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介紹,卡羅琳海山臨近雅浦海溝和世界最深海溝——馬里亞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