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防災減災日:災害與意外來臨時,你會自救嗎
5月12日是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在黨和政府長期努力下,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基本形成,預防和抵御災害的能力大幅提高,為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筑起堅實屏障。然而,防災減災離不開每個人理念與能力的提高,只有充分發揮社會大眾的主體作用,才能更好地維護安全、化解風險、抵御災害。我國當前防災減災教育實效如何?災害來臨時,個人應當如何自救?我們共同探討、求解。同時,我們請來四位活躍在城鄉社區的災害信息員,與您分享防災減災的努力與心得。 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是潛藏在我們身邊的危險之源。面對這些不幸的“突襲”,生死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5月3日晚,福建福州某小區內,一名13歲男孩因電梯故障被困在6樓。多次拍打電梯門、按下緊急按鈕和開門鍵均無反應后,男孩撬開電梯轎廂門和層門鉆出,瞬間跌落電梯井道,不幸墜亡。 3月4日上午8時許,緊挨著廣西河池龍馬村小學的山巖崩塌,巨石砸穿教室,砸飛課桌。幸而教師盧金條在事發瞬間聽到窗外巨響,組織學生急速撤離、......閱讀全文
全國防災減災日的設立原因 2017年全國防災減災日的主題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防災減災日的圖標以彩虹、傘、人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韻意著美好、未來和希望,傘的弧形形象代表著保護、呵護之意,兩個人代表著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兩人相握之手與下面的兩個人的腿共同構成一個“眾”字,寓意大家攜手,眾志成城
中國山地科學:承載防災減災科學使命
我們永遠無法忘記,七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無情地奪走了數萬同胞的生命。那是血淚之地,民生之痛,家國之難。七年間,汶川地震遺址的滿目瘡痍,時刻都在提醒世人:山地災害與風險必須得到有效防御。 七年來,我們也看到,科學家的潛心研究,讓崎嶇的山地涌動著希望;一個個科研成果的涌現,讓坑洼的山
國際減災日:各地各部門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
今年10月13日是第33個國際減災日,主題為“早預警、早行動”。國家減災委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提前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組織做好國際減災日各項工作。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廣東省制作地震、洪澇、泥石流、滑坡、臺風等防災減災系列小
聯合國機構呼吁 保護土地活力以減災防災
據新華社柏林10月12日電 在10月13日“國際減災日”到來之際,設在德國波恩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說,大多數自然災害和土地退化有直接關系,并呼吁各國制定國家戰略以保護土地的活力。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莫妮克·巴爾比12日發表專文說,在過去的20年中,全球
防災減災國際高層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12月14日至15日,由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和國際防災減災科學聯盟聯合主辦的防災減災國際高層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會議聚焦國際防災減災科技發展、減災韌性工程與韌性社會建設、國際減災科技合作平臺與機制構建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與會代表一致同
中東部再現大范圍雨雪天氣 如何防災減災?
這一輪大范圍降雨降雪,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特別是南方局地還可能出現凍雨天氣。這將對我們的交通、電力、居民生活等帶來哪些影響?又該如何提前防范、減少損失?來聽聽專家的建議。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王宏偉:凍雨或者雨雪災害會對幾個方面產生影響。第一個方面就是對農業產生影響,可能會造成農作物大
廣東省“全國科技活動周、防災減災日”舉行
? ? ? ?5月24日,2021年廣東省“全國科技活動周、防災減災日”暨“全省科技進步活動月”主場活動在廣東佛山舉行。啟動儀式上,主辦方授予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東莞市科學技術博物館、大亞灣核電基地等10家單位代表“2021年度廣東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牌匾。據悉,該活動已經連續三年在佛山舉行。
科技為刃 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氣象,被譽為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 在我國各類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占比為71%。與自然共處、共生和斗爭,是人類生活必須長期面對的主題。有數據顯示,得益于科技不斷進步、對大氣科學等規律的認識不斷加深,我國氣象災害預警水平有明顯提升,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
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成立 用科技防災減災
12月21日,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正式成立,將強化對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科技支撐和業務指導,創新與“一帶一路”等沿線國家(地區)的合作和服務方式,建設世界人工影響天氣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人工影響天氣是指在有利的氣象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進行人工影響,來實現增雨雪、防雹、消雨、
我國防災減災類法律法規達30余部
“應對地震、火災、洪旱、臺風、泥石流、沙塵暴等常規自然災害,我國已經基本做到一事一法。”承擔國家減災委重要課題——防災減災法立法研究工作的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林鴻潮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介紹,除了突發事件應對法這一基本應急法,目前關于防災減災的法律包括水法、防沙治沙法、防洪法、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