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獲瀕危物種白頭葉猴全基因組序列
廣西林業局11日提供的信息顯示,中國首次獲得瀕危物種白頭葉猴全基因組序列,揭示了白頭葉猴能夠在富含礦物離子的高堿性喀斯特山地長久生存的基因組遺傳特征秘密。 白頭葉猴是中國特有的生物物種,其體毛以黑色為主,與黑葉猴不同的是頭部高聳著一撮直立的白毛。白頭葉猴僅分布在廣西崇左左江和明江間不足200平方公里的喀斯特石山區域,數量稀少,是全球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被公認為世界最稀有的猴類。白頭葉猴在千百萬年進化中形成獨特生活能力,適應了生存條件惡劣的環境。 近期,廣西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研究與疫源疫病監測中心作為第一作者單位,廣西醫科大學、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等多家單位共同參與,采用第三代基因測序方法完成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葉猴的全基因組測序工作,對部分組織和器官的mRNA轉錄組測序,首次獲得最完整的白頭葉猴全基因組序列,并對基因的功能和表達進行了相應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白頭葉猴含有22對染色體,與人類......閱讀全文
數量恢復到近千只 白頭葉猴種群穩步提升
白頭葉猴在嬉戲。白頭葉猴在采摘木棉花。 落日余暉中,在廣西崇左市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只頭頂“長冠”、頭肩皆白的白頭葉猴靈巧地從樹枝中探出頭來,悠長的尾巴在空中劃了一道華麗的曲線,實現了從樹叢到石壁再到樹叢的驚險跳躍。 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吳堅寶介紹,白頭葉猴至今已有300多萬年的生存
我國首獲瀕危物種白頭葉猴全基因組序列
廣西林業局11日提供的信息顯示,中國首次獲得瀕危物種白頭葉猴全基因組序列,揭示了白頭葉猴能夠在富含礦物離子的高堿性喀斯特山地長久生存的基因組遺傳特征秘密。 白頭葉猴是中國特有的生物物種,其體毛以黑色為主,與黑葉猴不同的是頭部高聳著一撮直立的白毛。白頭葉猴僅分布在廣西崇左左江和明江間不足200平
研究揭示石山葉猴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等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石山葉猴物種在高鈣
研究發現亞洲葉猴“不知”甜
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發現,喜愛吃植物葉子的亞洲葉猴對天然糖類甜味的感覺非常遲鈍。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這種靈長類動物的獨特生存策略。 對很多靈長類動物來說,甜味是一種非常可口的味道,而且甜味也能表明這種食物含有糖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可以作為能量來源。 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
少年白頭不知愁?
古代描述白頭的詩句很多,諸如唐代李白那句極富盛名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以及不那么廣為流傳,但仍舊精彩紛呈的詩篇“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它們均道出了詩人愁悵思鄉之情。愁思是如此之盛,以
白頭翁的介紹
白頭翁(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別名白頭鵯(bēi),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1] 白頭翁主要分布于中國、琉球群島、朝鮮、韓國、老撾、泰國、越南等。[2]體長17-22厘米,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頭頂兩側自眼后開始各有
白頭翁的介紹
白頭翁(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別名白頭鵯(bēi),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1] 白頭翁主要分布于中國、琉球群島、朝鮮、韓國、老撾、泰國、越南等。[2]體長17-22厘米,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頭頂兩側自眼后開始各有
白頭翁的概述
白頭翁(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別名白頭鵯(bēi),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1] 白頭翁主要分布于中國、琉球群島、朝鮮、韓國、老撾、泰國、越南等。[2]體長17-22厘米,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頭頂兩側自眼后開始各有
建設生態文明 廣西生物多樣性豐富度居全國第三
圖為罕見的野生帶葉兜蘭群落。 廣西林業局供圖 南寧9月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2日介紹,廣西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野生動植物資源不斷恢復和發展,生物多樣性豐富度居全國第三位。圖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鱷蜥。 廣西林業局供圖 廣西物種資源豐富,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廣西桂西南石灰巖地區、南嶺山地、沿海
蒙古白頭翁的介紹
蒙古白頭翁總苞片1–2.5厘米,密生長柔生;花梗在初花時俯垂,結果時直立,多年生草本,具有清熱涼血,解毒功效。用于治熱毒血痢,溫瘧寒熱,鼻衄,血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