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治療炎癥的機制可以是通過分子信號途徑作用于各種蛋白,比如炎癥因子受體等,這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調節,也可能是直接和炎癥因子結合破壞其結構和功能。大部分藥物可能都是第一種方式治療炎癥。細胞實驗LPS誘導出炎癥速度快,提前加藥的話給了藥物作用于細胞的時間,效果會比較明顯,當然也只能是說明其預防作用了。如果后加藥,就在已存在炎癥的情況下探究藥物的治療作用,時間一長很可能細胞受不了炎癥環境死去。藥物起效也需要時間,時間上會很難控制。當然如果后加藥效果還很明顯可以考慮做個IP研究一下是不是直接結合炎癥因子了。......閱讀全文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NLRP3炎性體的過度活化會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但NLRP3介導轉錄調控的具體機制仍然不太清楚。陸軍軍醫大學陳永文和吳玉章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VSIG4抑制了巨噬細胞中NLRP3和IL-1β的表達,有望作為NLRP3相關炎癥疾病的治療靶點。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NLRP3炎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NLRP3炎性體的過度活化會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但NLRP3介導轉錄調控的具體機制仍然不太清楚。陸軍軍醫大學陳永文和吳玉章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VSIG4抑制了巨噬細胞中NLRP3和IL-1β的表達,有望作為NLRP3相關炎癥疾病的治療靶點。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NLRP3炎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NLRP3炎性體的過度活化會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但NLRP3介導轉錄調控的具體機制仍然不太清楚。陸軍軍醫大學陳永文和吳玉章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VSIG4抑制了巨噬細胞中NLRP3和IL-1β的表達,有望作為NLRP3相關炎癥疾病的治療靶點。 這篇題為“VSIG4 me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NLRP3炎性體的過度活化會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但NLRP3介導轉錄調控的具體機制仍然不太清楚。陸軍軍醫大學陳永文和吳玉章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VSIG4抑制了巨噬細胞中NLRP3和IL-1β的表達,有望作為NLRP3相關炎癥疾病的治療靶點。這篇題為“VSIG4 mediates
野菊花是傳統的清熱解毒藥,具有清熱解毒,疏風解熱的功效,臨床上常用于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及流感、腮腺炎等等,而這些功效在現代醫學上均屬于炎癥反應范疇。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表明,野菊花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應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技術提取野菊花中的有效成分,保留了野菊花中的揮發油、萜類、酚酸及黃酮類
4月11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現》(Cell Discover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蘇梟研究組最新研究成果《迷走神經-脾臟協同調控急性肺部感染損傷的分子機制》(Signals of vagal circuits engaging with AKT1 in α7 nAChR+C
【注意事項】1. 小鼠品系和性別: 多數研究表明,所使用的小鼠品系與獲得 BMDC 的數量和成熟度關系不大[9],但也有研究表明C57BL/6小鼠可能更好。 Lutz表示從C57BL/10,DBA/2,C3 H/J和129等小鼠品系
實驗方法原理紅景天苷不僅具有抗衰老、抗抑郁、抗癌、抗缺氧、保護肝臟、改善心腦血管功能和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等多種藥理作用,還可以起到抗疲勞、抗缺氧、抗腫瘤、抗病毒和增強免疫功能的藥理作用。巨噬細胞是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遞呈細胞,在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過程中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實驗材料小鼠試劑、試劑盒S
4. 采用免疫熒光微球法檢測(1)實驗設對照組、LPS+IFN-γ組、不同濃度的Sal組和Sal+LPS+IFN-γ組,每組設3個復孔。(2)將密度為2×109個細胞/L的腹腔巨噬細胞接種到24孔培養板中,每孔加500 μL RPMI1640基礎培養基,并加入10 μL 不同濃度的Sal
果糖是一種單糖,是所有天然糖中甜度最高的糖。廣泛存在于奶茶、糖果等加工食品中。大量研究表明果糖可能會導致肥胖癥,2型糖尿病等相關疾病,這無疑是對甜品愛好者的沉重打擊。然而更令人憂傷的是,近日,科學家還發現大量食用果糖可能會對人體免疫細胞的代謝和機理產生影響。 由英國斯旺西大學、布里斯托大學以及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實,MicroRNA-124通過抑制生成促炎性細胞因子介導了膽堿能抗炎作用。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8月27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在感染和損傷過程中,先天免疫系統被激活釋放出如IL-6和TNF
8月5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封面文章介紹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段勝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High salt primes a specific activation state of macrophages, M(Na)。該研究發現了具有獨特活化狀態的巨
研究組蛋白尾部的翻譯后修飾是表觀遺傳學領域最大研究方向之一。增進對于這些修飾添加、識別和移除機制的認識是了解基于表觀遺傳的人類疾病基本機制,發現這些疾病新療法的必要條件。標記負責染色質修飾的酶和蛋白質活性的一種方法就是采用它們的化學活性抑制劑。盡管這種方法在揭示組蛋白修飾調控機制方面具
巨噬細胞在微生物感染過程中被激活,以協調炎癥反應和宿主防御。來自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遺傳與復雜疾病學系和上海科技大學的Tiffany Horng今日發現在被細菌脂多糖(LPS)激活的巨噬細胞中,線粒體甘油3-磷酸脫氫酶(glycerol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在巨噬細胞中Stk38蛋白激酶通過促進MEKK2泛素化,抑制了TLR9激活炎癥反應。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表在5月18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第二軍醫大學免疫教研室博士生導師安華章(An Huazha
二、細胞因子對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細胞因子作為免疫遞質可影響神經內分泌的各項機能,其作用的生物學基礎有以下幾方面:(1)循環血中可檢測到IL-1、IL-6、TNF、IL-2等細胞因子,且在一定條件下濃度有較大波動;(2)神經細胞及神經內分泌細胞可穩定或受誘導而合成IL-1、IIL-
巨噬細胞功能極化對機體抗病原菌感染及損傷修復的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巨噬細胞有不同的極化方式,如機體遇到細胞內病原微生物感染時,巨噬細胞會表現出經典型極化(M1)并表達相應的促炎因子TNF-α、IL-12及iNOS來清除病原微生物。而當機體遇到細胞外病原微生物如寄生蟲感染或過敏原等刺激時,巨噬
2020年5月5日,由美國康奈爾醫院的Yuling Han團隊在生物學預印本bioRxiv中發表的題為《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te COVID-19 Therapeutics using hPSC-derived Lung Organoids》的文章,全球首次報道了用肺類
M2型丙酮酸激酶四聚化能逆轉細菌內毒素LPS引起的Warburg效應 M2型丙酮酸激酶在穩定Hif-1α 和調節Hif-1α 下游的靶基因表達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M2型丙酮酸激酶四聚化能減弱細菌內毒素LPS引起的M1型巨噬細胞反應 M2型丙酮酸激酶是激活的巨噬細胞糖酵解代謝途徑轉變的重要決
3. BMDC的完全成熟注:步驟2中獲得的BMDC并非完全成熟的DC,若想得到完成成熟的DC,還需LPS,CD40L或TNF-a等的誘導。3.1 步驟2.4或2.9中獲得的BMDC以1200rpm離心5 min,棄上清;3.2 用含重組小鼠GM-CSF(20ng/ml)和IL-4(10ng/ml)的
云南大學教育部自然資源藥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肖偉烈研究員團隊綜合利用天然藥物化學、有機化學、藥理學以及藥物設計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手段,從事天然活性分子的發現及新藥研發工作。長期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鄭永唐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漢董院士研究團隊以及云南大學張洪彬教授合作,已在抗艾滋病活
研究人員將SARS-CoV-2偽病毒注射入移植體,24小時后檢測到SP-B+AT2細胞熒光素酶(LUC)的表達顯著高于對照組(圖1j)。LPs誘導形成的肺異種移植體對SARS-CoV-2病毒感染同樣敏感。 圖1j SARS-CoV-2偽病
老齡化嚙齒動物模型的特征在于特定腦區域的炎癥,特別是胼胝體、穹窿體和下丘腦。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常駐巨噬細胞,對腦發育、神經支持和體內平衡很重要。然而目前,我們尚未完全理解飲食和生活方式對衰老過程中小膠質細胞的影響。 近來一項研究發現,低脂和低熱量飲食相結合可以防止衰老小鼠腦部小膠質細
隨侵損性診斷操作、細菌耐藥性、嚴重燒創傷發生率、器官移植病人和放化療病人的增加,醫院性感染、膿毒癥、膿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綜合征(MODS)的發生率出現不斷升高。盡管現代醫療已取得很大進步,但上述感染并發癥仍是危重病人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對這些
隨侵損性診斷操作、細菌耐藥性、嚴重燒創傷發生率、器官移植病人和放化療病人的增加,醫院性感染、膿毒癥、膿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綜合征(MODS)的發生率出現不斷升高。盡管現代醫療已取得很大進步,但上述感染并發癥仍是危重病人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對這些感染并發癥進行早期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隨侵損性診斷操作、細菌耐藥性、嚴重燒創傷發生率、器官移植病人和放化療病人的增加,醫院性感染、膿毒癥、膿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綜合征(MODS)的發生率出現不斷升高。盡管現代醫療已取得很大進步,但上述感染并發癥仍是危重病人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對這些感染并發癥進行早期治療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感染并發
腸功能障礙包括腸屏障功能缺陷,其允許腔內毒素的流入,從而引起腸道炎癥。原花青素是天然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并且可以調節腸功能障礙。來自西班牙羅維拉·維爾吉利大學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系MoBio Food研究小組的Katherine Gil‐Cardoso、Raffaella Comitato、Iris G
神經病理性疼痛是由與神經系統相關的組織損傷或炎癥引起的異常病理改變導致的慢性疾病,迄今為止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其治療費用使個人、家庭、社會經濟負擔逐年增加,嚴重影響人類生活質量、威脅人類健康。圖片來源于網絡 目前研究發現,脊髓中活化的小膠質細胞可以通過多種細胞表面受體和促炎因子加強脊髓背角神
近日, 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PNAS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敲除小鼠模型發現III型干擾素對NK細胞發揮效應功能具有重要調節作用。 自然殺傷細胞是正常情況下存在于循環系統中的固有淋巴細胞,具有對抗腫瘤起始轉移,促進炎癥過程中免疫系統功能執行的作用。到目前為止,雖然關于I型
2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生物化學雜志》(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尹慧勇組的研究論文: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Series of Anti-inflammatory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