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舉辦實驗動物科普活動
5月21日至22日,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緊密結合科技活動周“百年回望:中國共產黨領導科技發展”的主題,為廣州市黃埔區賢江小學等學校師生組織開展了3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驗動物科普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實驗動物科學的興趣和對自然科學的熱愛。 “實驗動物知多少”“我是小小科學家”“動物實驗齊參與”“現場游戲樂趣多”“有獎問答學知識”……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實驗員用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師生們介紹了實驗動物特點、實驗動物與人類健康等知識,滿足了師生們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現場,同學們和家長穿戴好實驗服,戴上實驗帽和手套,和小動物來了個親密接觸。 在顯微鏡觀察環節,現場實驗員把科技與生活相結合,指導同學們觀察起肉眼看不見的體表及毛發寄生蟲,海洋生物藻類、鹵蟲等,以及各種類型經過染色的動物臟器組織切片,現場小朋友著實體驗了一把豐富多彩的微觀世界。參加活動的家長興奮地表示:“這樣的科普活動讓孩子們開了眼界。” 在......閱讀全文
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舉辦實驗動物科普活動
5月21日至22日,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緊密結合科技活動周“百年回望:中國共產黨領導科技發展”的主題,為廣州市黃埔區賢江小學等學校師生組織開展了3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驗動物科普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實驗動物科學的興趣和對自然科學的熱愛。 “實驗動物知多少”“我是小小科學家”“動物實驗齊參與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提出大尺度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
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Douglas Yu課題組提出了大尺度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為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全面的科學依據。相關成果已發表于《自然—生態學與進化》,并被選為封面文章。 大尺度實時生物多樣性管理監測,對精細研究生物多樣性格局動態和物種適應策略、預測生物興衰和分布格局態勢有重要意
動物所突破哺乳動物同性生殖障礙
同性生殖的現象在動物中并不罕見,例如在爬行類的蜥蜴、兩棲類的蛙,以及多種魚類中,都有“孤雌生殖”現象:即不經過與雄性的交配,雌性個體即可生下后代。作為有性生殖的補充,孤雌生殖能在缺乏雄性的情況下,維持個體的繁衍與種群的更新。與孤雌生殖對應的孤雄生殖則極其罕見,迄今只在一種斑馬魚中發現孤雄生殖。然
動物所舉行“北方大動物研究基地”啟動儀式
12月1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在昌平區燕嶺農業生態園舉行“北方大動物研究基地”啟動儀式。北方大動物研究基地是動物研究所著眼于中國畜牧業和人類醫學未來發展需要而最新籌建的戰略研究基地。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家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旭日干、科技部科研條件與財務司副巡視員吳學梯、中科院生物局
昆明動物所揭示家養動物高原適應遺傳機制
青藏高原低氧低壓、寒冷、強紫外線等極端環境塑造了其獨特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家養動物高原適應性狀遺傳機制的解析,不僅能夠研究環境與遺傳發育的相互作用機制,也有助于青藏高原動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和長遠開發利用,為高原家畜育種、提高家畜的生產性能和品種改良提供重要信息和理論指導,進一步促進青藏高原地區生態文
昆明動物所舉辦GLP培訓
4月13日上午,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舉辦GLP培訓會,研究所生物產業化中心及實驗動物中心相關工作人員參加了培訓。 生物產業化中心副主任楊啟成博士就GLP的理念、管理準則及目標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對在GLP運行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數據可追溯的重要性作了詳細解釋。同時,生物產業
動物所揭示外來動物和本土動物面對極端天氣的響應差異
外來物種入侵和氣候變化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大威脅。探討兩者之間的互作過程和聯合風險,對制定外來種防控和本土種保護策略至為關鍵。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氣候變化不僅僅指平均溫度或降水的改變。近年來,頻次和強度均不斷增加的極端天氣事件(如熱浪、寒潮、風暴、洪水和干旱等)成為氣候變化的重要形式,備受學界和公眾的
昆明動物所轉基因動物研究取得新成果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季維智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關于非人靈長類轉基因動物的研究論文Transgenic rhesus monkeys produced by gene transfer into early-cleavage–stage embryos using a simi
昆明動物研究所通過實驗動物飼料生產認證
11月29日,昆明市科學技術局為昆明動物研究所頒發實驗動物飼料生產許可證,許可生產的七種飼料包括:實驗猴繁殖、維持飼料,樹鼩繁殖、維持飼料,大小鼠繁殖、維持飼料,實驗兔維持飼料。 根據實驗動物飼料生產許可證的認證程序,首先七種飼料要通過實驗動物飼料檢測部門的抽樣檢測,且各項營
中科院動物所編纂完成《中華大典·動物分典》
近日,《中華大典·生物學典·動物分典》編纂完成。《動物分典》編纂委員會歷時9年,共收集整理了近4000卷(冊)古代文獻資料,從中考證、厘定了1界16門50綱206目622科1500多種中國古代動物,按照現代動物分類體系進行整理,完成了逾900萬字的編纂任務并于2016年10月出版發行。 《動物
動物所揭示反芻動物氣候適應性遺傳機制
綿羊作為人類馴養的動物之一,是人類的重要食物來源。其廣泛分布于世界不同的區域特異性氣候環境中。經過數以千百年的自然與人工選擇,形成了適應于區域氣候環境且具有獨特表型的地方品種。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孟華研究組利用綿羊全基因組的約5萬個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SNPs)和分布于全世界的32個地方綿
昆明動物所家養動物線粒體DNA數據分析取得進展
作為最常用的分子標記之一,線粒體DNA(mtDNA)被廣泛應用在家養動物的遺傳多樣性評估、群體進化歷史解析等諸多研究中。隨著測序技術的改進,目前已有大量的mtDNA基因組序列被測定并提交到公共數據庫。然而,相關數據的質量卻沒有得到系統有效的評估。之前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人類mtDNA數據中存在著
昆明動物所哺乳動物回聲定位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回聲定位是一種基于聽覺能力的特殊感覺機制。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的動物利用回聲定位進行導航、搜索食物和躲避障礙物等,從而對它們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盡管人們已經在動物行為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對回聲定位進行了研究,但是對其產生的分子機制卻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
昆明動物所揭示動物高原適應在分子水平的趨同性
探討動物的高原適應是研究物種對極端環境適應機制的理想模型。以往研究中通過比較高海拔物種與低海拔近緣種,在分子及表型層面鑒定了很多高原物種的適應特征。然而,已有研究多側重于高、低兩物種的比較,而高原環境存在很大的異質性,高海拔是個較寬泛的范圍,不同海拔地區(2000米、3000米、4000米、50
昆明動物所揭示新的腫瘤靶標
腫瘤目前是世界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中國每年因腫瘤死亡的人數超過200萬。除了傳統的放化療等方法外,靶向治療是腫瘤臨床的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該治療方法是通過藥物選擇性抑制腫瘤細胞特異的分子靶標的功能,來抑制腫瘤生長,而不殺傷或較少損傷正常細胞。相比傳統放化療方法,靶向治療具有耐受性好、毒副作用輕微
動物所大鼠基因敲除工作取得突破
8月8日,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領導的生殖工程研究組的研究論文Simultaneous generation and germline transmission of multiple gene mutations in rat
昆明動物所完成“一三五”國際評估工作
11月18日至20日,秋意濃濃,陽光暖人。 中國科學院組織國際專家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行了“一三五”現場診斷評估。評估專家組由來自英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美國的9位專家組成,王小凡教授任專家組組長。 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副局長張鳳代表中科院向遠道而來的專家致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
動物所陳佺研究員訪問上海藥物所
11月3日,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佺研究員應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佳研究員邀請來所進行學術訪問,以Mitochondria as targets for drug discovery 為主題,為所內研究者做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 陳佺主要從事線粒體生物學和腫瘤
昆明動物所首次發現兩棲動物Cathelicidin抗菌肽
抗菌肽是先天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抗菌肽由于其不易導致微生物耐藥而成為新型抗感染藥物研究的熱點。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賴仞研究員領導的團隊在抗菌肽的發掘和利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識別了500種以上的抗菌肽。Cathelicidin和Defensin是脊椎動物中的兩類最主要的抗菌肽。Cat
昆明動物所揭密兩棲動物強大的免疫系統
任何生物包括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如何適應環境,并在不同的有害因素(物理,化學,微生物等)刺激下保持自身的穩態。兩棲類動物是從水生的魚類演化到真正陸生動物之間的過渡類群,在脊椎動物的系統進化中占有非常關鍵的位置。兩棲動物分布廣泛,在平原、丘陵、高山的各種復雜生態環境中均可發現它們的蹤影。一方面,
動物所等揭示TRPM8介導動物低溫適應機制
從冰天雪地的南極洲到赤日炎炎的非洲,所有生命體都需要適應其所處的環境溫度才能生存和繁衍,而環境溫度適應的前提是生命體對溫度的精確感知。在多種動物中,瞬時受體電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TRP)離子通道家族的多個成員發揮著溫度感受器的作用。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昆
動物所成功通過單倍體胚胎干細胞獲得轉基因動物
??????? 9月30日,Natur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組和趙小陽研究組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工作,該研究首次實現了利用基因修飾的單倍體胚胎干細胞獲得健康成活的轉基因哺乳動物。 單倍體細胞及其發育而成的個體是研究隱性遺傳基因的理想模型。針對單倍體胚胎干細胞進行基因操作可以將基
新方法快捷監測野生動物
1月9日,記者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蔣學龍小組博士生李學友利用紅外相機技術和糞堆計數法,可快速、有效地監測和管理野生動物,研究高山林棲動物的棲息地利用,是高山峽谷地區野生動物調查與監測的一種快捷而簡便的方法。該研究已發表在《種群生態學》上。 據介紹,橫斷山脈地形地貌復雜多樣
昆明動物所保密體系建設工作通過驗收
驗收會現場 10月14日,中科院安全保衛保密辦公室和昆明分院一行9人,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保密體系建設工作進行了現場審查驗收。昆明動物所領導及保密領導小組成員和涉密人員參加了會議。 會上,院安保辦主任吳立光首先分析了當前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嚴峻性,全面推進保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朱鹮群體演化歷程
1月11日,《當代生物學》以The Genomic Footprints of the Fall and Recovery of the Crested ibis為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國捷課題組、西班牙龐培法布拉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單位合作的研究成果。該工作將57份博物館
動物所等開發延緩衰老的“基因療法”
人類基因組中有多少個衰老調控基因?這些基因參與衰老調控的分子機制是什么?能否在分子層面“操控”這些基因以延緩機體的衰老?圍繞這些衰老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我國科研人員有了新的見解。 細胞衰老是器官乃至個體衰老的基礎,這一過程受到遺傳和環境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盡管已有研究報道了一系列細胞
動物所揭示松材線蟲傳播擴散機制
松材線蟲引起的松樹萎蔫病是一種危害松樹的世界性檢疫病害,它的傳播需要依賴媒介昆蟲——松墨天牛。媒介與線蟲發育速度的高度一致是實現傳播的基礎,但人們對其化學通訊調控機制了解甚少。Ascarosides是2005年在秀麗桿線蟲首次發現的一類線蟲信息素,調節線蟲生長、發育和繁殖。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孫
成都生物所研究發現動物也有“面子”問題
非洲爪蟾 雄性之間競爭的目的大多是為了獲得資源、領地、配偶,而最終目的則是為了成功交配,以繁殖后代。雄性之間的競爭往往伴隨著高能量消耗和被天敵捕食的巨大風險。然而,雄性是否能獲得配偶,最終決定權卻掌握在雌性手中。因此,可以推測的是:雌性的存在與否以及雌性對雄性的態度有可能影響雄性之
動物所單倍體干細胞研究取得新成果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周琪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單倍體干細胞的研究和應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于12月19日在線發表于Cell Stem Cell雜志。單倍體胚胎干細胞同時具有單倍體細胞和胚胎干細胞的特性,由于其只含有一套染色體,不存在等位基因在基因功能上的補償作用,因此是研究隱性基因功能
動物所揭示松材線蟲傳播擴散機制
松材線蟲引起的松樹萎蔫病是一種危害松樹的世界性檢疫病害,它的傳播需要依賴媒介昆蟲——松墨天牛。媒介與線蟲發育速度的高度一致是實現傳播的基礎,但人們對其化學通訊調控機制了解甚少。Ascarosides是2005年在秀麗桿線蟲首次發現的一類線蟲信息素,調節線蟲生長、發育和繁殖。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