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深切緬懷導師楊芃原教授
楊芃原教授,一生奉獻給質譜學和人類蛋白質組學。他是中國一代質譜技術的開拓者,充分理解質譜儀器的核心原理和應用原理,全面掌握光、機、電、軟件、控制、真空、化學、生物應用綜合技術。 他一個人能從無到有,搞出一臺完整的質譜儀器,長年呼吁高端科學儀器的國家戰略地位,在廈門大學與復旦大學帶出了一批批質譜專業工作者。 1994年我從科學儀器工程系到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楊老師與黃本立院士、王小如教授是共同導師。他是師長,更是朋友。 那時候我們的化學樓為了安全,晚上11點以后關門,所有的人都要離開實驗室。很多次的晚上,我們在化學樓的阿伯的數落聲中被趕出實驗室。在西村的小巷子里,一起坐在一張張破凳子上,用一張破桌子,楊老師請大家吃一碗1.5元的云吞。哪里像是歸國飽學之士,哪里是在國際會議上西裝革履的樣子,哪里像是大我們20歲的長者? 1995年初冬,攝于廈門大學西村 1994年前后的廈門大學分析化學實驗室,在三位老師的的帶領下,生機......閱讀全文
周振:深切緬懷導師楊芃原教授
楊芃原教授,一生奉獻給質譜學和人類蛋白質組學。他是中國一代質譜技術的開拓者,充分理解質譜儀器的核心原理和應用原理,全面掌握光、機、電、軟件、控制、真空、化學、生物應用綜合技術。 他一個人能從無到有,搞出一臺完整的質譜儀器,長年呼吁高端科學儀器的國家戰略地位,在廈門大學與復旦大學帶出了一批批質譜
楊芃原承擔串聯質譜項目通過驗收
12月10-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委托以清華大學張新榮教授為組長的驗收專家組對復旦大學楊芃原教授承擔的科學儀器專項項目“高靈敏度雜化型線形離子阱-飛行時間質譜儀”(項目批準號:20627003)進行了結題驗收。自然科學基金委莊乾坤教授出席并主持了會議。該項目針對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生物
楊芃原:Exploration of human chromosomes by biomass spectrometry
復旦大學化學系 楊芃原教授 2014年4月26日,首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西郊賓館盛大開幕。來自復旦大學的楊芃原教授帶來了題為《Exploration of human chromosomes by biomass spectrometry based
賀福初:追憶楊芃原教授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化學系前系主任楊芃原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1年5月31日晚去世 享年72歲 距公元2021年5月31日已過去2日。 我是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但兩日里思緒混亂如麻,無法下筆。方得以稍解悲慟,銜哀致誠,寫下這篇文字,悼念我的好戰友——楊芃原教授。 猶記得初識芃原,
楊芃原:色譜質譜聯用中的保留時間校正和蛋白質組定量
2014年4月20日上午,第十屆全國生物醫藥色譜及相關技術學術交流會大會報告在威海盛大召開。來自復旦大學的楊芃原教授作為本次大會的嘉賓,帶來了題為《色譜-質譜聯用中的保留時間校正和蛋白質組定量》的報告。 復旦大學 楊芃原教授 楊芃原教授首先說道現今蛋白質組的色譜分離和分析已經產
追悼會悼詞:楊芃原同志生平
?各位同志,各位親友:今天,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送別中國共產黨黨員,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化學系原主任、生物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基礎醫學院醫學系統生物學系原主任楊芃原同志。楊芃原同志因病搶救無效,于2021年5月31日晚10:40在中山醫院逝世,享年73歲。楊芃原同志,1949年6月出生于
復旦楊芃原教授主持“973”項目獲得立項
??? 近日,973計劃綜合交叉領域“微流控學與微流控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獲得立項。 本項目由我校生物醫學研究院楊芃原教授任首席科學家。? ? ?? ??? 微流控技術和相關理論研究是國際科技前沿研究的重要亮點。微流控將流體和相關的物理變化、化學反應、分子活性演繹等宏觀行為,縮小到在微米以及
深切悼念 各界人士送別楊芃原教授
中國共產黨黨員,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化學系原主任、生物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芃原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1年5月31日22時40分在中山醫院逝世,享年73歲。6月4日下午,楊芃原同志追思告別儀式在上海龍華殯儀館銀河廳舉行。下午2點,告別儀式會場挽聯高懸,氣氛莊嚴肅穆,大家懷著極其沉痛的
學生潘秀文:憶恩師楊芃原教授
2021年5月31日的晚,敬愛的楊老師因胃癌醫治無效,永遠離開了我們。知道消息的時候是6月1日,不能接受也充滿了各種遺憾和難過。 回憶起第一次見楊老師 是在2009年的國慶,我從新疆第一次飛到上海參加復旦生物醫學研究院的推薦免試的面試環節。在那之前,我第一在網上搜索楊老師,得知他是副院
哀悼!復旦大學楊芃原教授與世長辭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化學系前系主任楊芃原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1年5月31日晚去世,享年73歲。 楊芃原,1949年出生于上海,早年畢業于中科院生態研究中心,后到美國獲麻省州立大學(Amherst)博士,美國印第安那州立大學(Bloomington)博士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