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造血系統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病理特征為:造血系統中白細胞系統惡性增生,造成全身組織與臟器的廣泛浸潤和正常造血功能的衰竭。該病在臨床上常見貧血、發熱、出血,疲乏、胸骨壓痛,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等表現。該病多發生于兒童及青壯年,在35歲以前的惡性腫瘤患者中,該病是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因此,白血病是世界醫學正在攻克的一個重點。現代醫學認為,白血病的發病因素有病毒、放射、化學、遺傳及免疫等因素。在白血病發病類型中,急性多于慢性,急性白血病中以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最多,慢性白血病中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為多。 祖國醫學認為,白血病總的歸屬于虛勞、熱勞和急勞等病范疇。辨證歸屬還常有:因其出血, 歸屬于血證;發熱者,可歸類于溫病;肝脾腫大明顯者,可歸為癥積;淋巴結腫大明顯者,可歸為痰核或瘰疬。根據白血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起病緩急,我們將其分為4種證型 論治。毒熱伏髓型:毒即毒邪,包括熱......閱讀全文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病理特征為:造血系統中白細胞系統惡性增生,造成全身組織與臟器的廣泛浸潤和正常造血功能的衰竭。該病在臨床上常見貧血、發熱、出血,疲乏、胸骨壓痛,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等表現。該病多發生于兒童及青壯年,在35歲以前的惡性腫瘤患者中,該病是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一種惡性疾病。其特征為一種或幾種血細胞成分的自發性、進行性異常增殖,具有質和量改變的異常白細胞(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廣泛浸潤,導致正常血細胞進行性減少,臨床以貧血、出血、發熱、白血病細胞浸潤為主要表現。 分類 &n
一、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 1、微小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M0型) 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較輕,原始細胞大于30%,可達90%以上,核圓形,核仁明顯。胞質小,嗜堿性,無顆粒,無Auer小體。&
小兒白血病的分型,按國際上的MIC標準,分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兩大類。其中,急性白血病是發病率最高的,而對于急性白血病,往下又分為ALL(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ANLL(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也稱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此類分法是按照國際上通行的FAB(法、美、英協作組)進行的。如下圖:ALL分為
FAB/免疫分型 核型 分子生物學標志 MIC建議名稱 AML-M1 t(9;22)(q34;q11) BCR-ABL(RNA) M1/t(9;22) inv(3)(q21;q26)
1、慢性髓系白血病(1)慢性髓細胞白血病(CML):Ph陽性CML:t(9;22)染色體異常,又稱ph染色體,染色體及G6PD同工酶的分析證實,CML的病變細胞累及髓系細胞(粒、紅、巨核細胞系)及B細胞。Ph陽性CML:多見于以下兩種情況:一種見于60歲以上的男性,無t(9;22)染色體
正常骨髓CD45/SSC流式細胞術圖譜實驗步驟
正常骨髓CD45/SSC流式細胞術圖譜 實驗步驟
正常骨髓CD45/SSC流式細胞術圖譜 實驗步驟
(1)ANLL分為8型 ,急性髓性白血病微分化型(M0)、 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 、 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2)、 早幼粒細胞型(M3)、粒-單核細胞型(M4)、單核細胞型(M5)、紅白血病(M6)、巨核細胞型(M7);(2)ALL分為L1 、L2和L3型,近年來又根據細胞的免疫學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