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分波面雙光束干涉儀。1920年,美國物理學家邁克耳孫設計制成,用來測量星體的角寬度。其原理如圖所示。S和S2為雙縫,M1、M2、M3和M4為四塊平面鏡,來自遠方星體的平行光被M1和M2反射,再被M3和M3反射,入射到雙縫S1和S2上。從雙縫出射的兩束光,在物鏡L的后焦面上產生干涉條紋。M1和M2是可移動的,整個裝置相當于雙縫間距可變的楊氏雙縫干涉實驗裝置。雙縫間距為M1和M2之間的距離d,干涉條紋的分布由縫S1和S2所決定,透鏡L的大小也由縫S1和S2所決定。星體可看成由許多不相干的點光源所組成的擴展光源,雙星可看成兩個不相干的點光源,各點光源都產生各自的干涉條紋,但互相錯開,總光強分布是它們的非相干疊加,這將使L的后焦面上的干涉條紋的可見度下降。條紋的可見度第一次為零時,若觀察的是角直徑(直徑/星體到地球距離)為α的星體,則α=1.22λ/d;若觀察的是角間隔(間距/星體到地球距離)為α的雙星,則α=λ/2d,式中λ是......閱讀全文
也難怪很多人對LIGO探測到的引力波質疑,因為這次結果的確是太突然、太幸運了。并且,盡管愛因斯坦在1916年就預言了引力波,但他對自己的這個預言的態度也是反反復復頗為有趣的。愛 因斯坦本人直到1936年對此還尚未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他曾經在一篇論文中得出“引力波不存在”的結論!但因為該文中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