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的臨床意義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是以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胞漿成分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ANCA作為小血管炎的生物學標志物,主要存在于ANCA相關血管炎(AAV)患者中,如顯微鏡下多血管炎(MPA)、GPA及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EGPA),也可存在于炎癥性腸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自身免疫病,以及惡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藥物誘導性血管炎等。臨床實驗室檢測ANCA及其特異性自身抗體,對相關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分型、病情監測及預后判斷等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共識編寫的意義目前,國內尚缺乏ANCA檢測的臨床應用共識供臨床及實驗室遵循。因此,中國醫師協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分會自身抗體檢測專業委員會于2017年9月組織了國內臨床實驗室、風濕免疫科、腎內科、健康體檢及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等多學科專家召開本共識的啟動會。共識初稿經召開專家討論會由所有專家組成員逐條審議討論,達成一致意見后形成本共識。本共識的制定,......閱讀全文
1982年Davis等首次在節段性壞死性腎小球腎炎患者血液中發現了ANCA(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這一發現使人們對原發性小血管炎的認識進入了嶄新的時代,并將ANCA相關的原發性小血管炎統稱為ANCA相關血管炎(AAV)。AAV的血清學診斷是ANCA的主要“用武之地”,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