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DNA"的概念源自上世紀70年代,用來形容基因組中不是編碼蛋白質的DNA序列,在學術上被稱為非編碼DNA序列。 非編碼DNA"開關說"究竟是個啥? 科學家們發現,人類基因組中包含多達400萬個基因開關和功能調節因子,它們的載體便是"垃圾DNA"。這強烈地沖擊了"DNA序列=生物性狀"的傳統觀點。每個基因對應著差不多200種調節方式,而不同的調節方式又決定著生物性狀的差異,從這一角度出發,形成了這樣一種理解:真正影響生物性狀的或生物精髓的就不該是DNA序列,而是那些豐富的調節方式。 這一發現為人類認識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疾病的發生,也許并不是某些基因的缺陷,而是復雜的調控網絡出現了紊亂;人與人個體的差異,恰恰也是源于這種調控網絡間的差異。因此,同一種手段去干擾這種網絡,自然會得到不同的結果。伴隨著這種機制的逐漸揭示,個體化醫療也......閱讀全文
“垃圾DNA”的概念是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用來形容那些基因組中不是編碼蛋白質的DNA序列,而在學術上被稱為非編碼DNA序列。 由于當時的科學家普遍認為有生物學意義的蛋白質才是決定生物性狀的關鍵,而且也沒有一種好的理論和技術手段來解釋這些“垃圾”存在的原因,于是“垃圾DNA”這一觀念便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