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的癲癇是一種發作性神志失常的疾患,本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其臨床特征是:發作時突然撲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移時蘇醒,醒后如常人。中醫稱為“癇證”、俗稱“羊癇風”。病因一為先天遺傳。一為情志刺激,或大腦受外傷,或繼發于其它疾病,多因勞累傷腎,腎虛肝失所養,體弱用強,或飲食失節傷脾,脾虛精微不布,痰涎內結,偶因情志波動,肝郁風動,肝風挾痰,隨氣上逆,清竅被蒙而突然發作。也有見于兒童者,多與先天因素有關。 1.辨證施治 1.1 風談壅阻 主證:發作前常覺頭痛眩暈,胸悶欠伸,隨即昏撲倒地,神志不清,面色蒼白、牙關緊閉,兩目上視,手足抽搐,口吐涎沫,并發出類似豬、羊的叫聲,甚至二便失禁。不久漸漸蘇醒。癥狀消失,除感疲乏無力外,飲食起居如常。舌紅苔白膩,脈......閱讀全文
陽和湯出自清代醫家王維德所著的《外科證治全生集》,方由熟地、肉桂、麻黃、鹿角膠、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組成,具有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功,為治陰疽之祖方。近代根據異病同治的原則,將本方廣泛用于內、外、婦、兒、五官及其他疑難雜癥。本文就陽和湯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臨床
中醫藥學是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醫學科學,其基礎理論包括陰陽五行、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辨證論治、藥性歸經等,其實踐包括草藥、針灸、食療和推拿等,可追溯至石器時代。陰陽五行和經絡理論,以及《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等經典著作,為中醫藥學的發展和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溫病方證體系方法的運用重點在辨方證,一是先辨衛氣營血、三焦病位,再辨方證;二是辨特征癥后用方,突出辨證重點;三是復合方證用合方,此為溫病方擴展到雜病治療常用的方法。 方證論治強調已經典原著的原始方證為依據。要求醫者必須熟諳《傷寒論》、
小柴胡湯是《傷寒論》中治療少陽病的代表方劑,具有和解少陽、疏利肝膽、通達表里的作用,被前人喻為“少陽之樞機,和解表里之總方”。筆者在小柴胡湯基礎上加減,異病同治,效果較好,現舉例介紹小柴胡湯在兒科的臨床應用如下: 1.反復上呼
中風病(腦梗死)中醫診療方案一、診斷(一)疾病診斷1.中醫診斷標準參考2008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臨床表現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語不達意,甚或不語,偏身麻木;或出現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步履不穩等。往往安靜狀態下急性起病,漸進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