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浙大報道腫瘤靶向控釋化療與免疫協同治療新策略
導讀 2021年8月6日,浙江大學藥學院杜永忠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Synergistic effect of tumor chemo-immunotherapy induced by leukocyte-hitchhiking thermal-sensitive micelles”的研究論文,報道了一種通過“搭乘白細胞便車”實現腫瘤高效富集的溫敏性載藥膠束,在局部微波熱療的刺激下可顯著提高腫瘤免疫原性,同時有效緩解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為腫瘤靶向免疫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 近二十年,腫瘤免疫治療被認為是治療晚期和轉移性腫瘤最有效的新方法之一,該療法通過緩解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抑制現象,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的抗腫瘤活力,從而取得顯著療效。但是許多腫瘤細胞在免疫逃逸的過程中通常表現為低抗原性,使得體內免疫細胞難以識別腫瘤抗原而發揮療效。近十年的研究顯示,一些抗癌藥物或物理手段不僅能......閱讀全文
Nature--浙大報道腫瘤靶向控釋化療與免疫協同治療新策略
導讀 2021年8月6日,浙江大學藥學院杜永忠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Synergistic effect of tumor chemo-immunotherapy induced by leukocyte-hitchhiking thermal-s
杜建忠小組研發出低毒抗菌肽囊泡
有一種神奇的囊泡,不僅自身具有優良的抗菌性能,還能將抗腫瘤藥包裹起來,直接送達癌癥患者病灶部位,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這一有望為癌癥患者帶來福音的“抗菌肽囊泡”,由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杜建忠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并在實驗室成功制備。相關研究已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化學
同濟大學杜建忠、西北師大盧小泉當選英國皇家化學會士
導讀:近日,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杜建忠教授、西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盧小泉教授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陳玲教授受聘美國化學會《Crystal Growth & Design》雜
免疫細胞抗腫瘤
隨著機體年齡的增長,人體免疫力在40歲后急劇下降,不定期回輸活性免疫細胞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清除病毒和癌變細胞,從根本上提升肌體健康狀態。 免疫細胞療法還可清除微小病灶及手術、放化療后殘留的腫瘤細胞,預防復發和轉移,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同濟大學杜建忠 高分子囊泡模塊化的診療一體化平臺
癌癥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一直是醫學難題之一,且缺乏高靈敏的診斷方法和有效的治療手段,而納米載體有望解決這些問題。自2012年杜建忠教授提出“診療一體化高分子囊泡”概念以來,課題組在該領域取得多項原創性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國內同行關注。近日,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杜建忠教授詳細總結了近五年來癌癥診療高分
2019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杰青、重大項目等評審專家公布
2018年8月7日至2018年8月10日,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辦公室組織評審了省自然科學基金杰青項目、重大項目、聯合基金項目(除數理醫學會聯合基金一般項目)。根據相關規定,現發布評審會專家評審組組成名單(按姓氏拼音順序排列): 數理學科: 陳杰誠 戴建輝 李潤偉 李煒 林建忠 施紅輝 汪
腫瘤的免疫診斷
在各種腫瘤診斷和治療方面TAA可能是有用的腫瘤標志.理想的腫瘤標志是只能由腫瘤組織釋放;對腫瘤類型有特異性(直接針對腫瘤);靈敏度高,在低腫瘤負荷時即能檢測出來;并且在血液或其他體液中的標志濃度和腫瘤細胞負荷高低直接相關,腫瘤標志出現于該型腫瘤的所有患者.大部分腫瘤能釋放具有抗原性的大分子物質進
抗腫瘤體液免疫機制
抗腫瘤體液免疫機制:1.補體的溶細胞效應;2.抗體的免疫調理作用;3.抗體干擾腫瘤細胞黏附作用;4.抗體封閉腫瘤細胞表面某些受體;5.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效應。
腫瘤免疫的逃避機制
(1)腫瘤細胞缺乏有效的抗原表位,難以觸發足夠的抗腫瘤免疫效應。(2)腫瘤細胞MHC分子發生改變,影響抗原遞呈。(3)不能正常表達B7等活化免疫細胞的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4)患者血清中存在著封閉因子,阻止CTL與腫瘤細胞的結合,從而抑制對腫瘤細胞的特異性殺傷。(5)腫瘤細胞產生某些免疫抑制因子。
148人!國自然公布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評審名單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有關規定,現公布2021年度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評審會議專家名單: 柏連發、蔡新霞、蔡陽健、曹俊誠、曹汛、陳本永、陳波、陳春英、陳剛、陳根祥、陳煥文、陳劍平、陳錢、陳真誠、陳忠、崔軍紅、戴瓊海、單崇新、狄增峰、丁傳凡、丁大軍、丁立健、杜文莉、樊瑜波、樊仲維、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