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位心臟移植分析發現,≥70歲的心臟病患者經選擇后同樣可以進行心臟移植手術,醫生不應僅憑高齡就排除全部老年患者接受心臟移植的可能性。Lauren B. Cooper(杜克大學醫學院)表示,隨著心衰人群年齡的不斷增長,明確原位心臟移植對老年心衰患者的作用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研究者對心臟捐獻者及接受者的特征與原位心臟移植老年接受者的長期預后進行了分析。 研究概要 研究者對50432例心臟移植接受者的器官共享聯合網絡(UNOS)數據進行了評估,受試者被按年齡分為3組:18——59歲(71.8%),60——69歲(26.8%)及70歲以上(最大79歲,1.4%)。 對1987年1月至2014年3月之間的移植進行回顧性分析之后,研究者發現,70歲以上組患者的缺血性病因(53.6% vs. 44.9......閱讀全文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 是機化的血栓阻塞肺動脈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肺血管阻力和肺動脈壓力進行性升高,最終導致右心功能衰竭為特征的疾病[1],1951年美國學者通過尸體解 剖首次報道CTEP
“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后,43歲的李朵(化名)一心想追個“男孩”,為丈夫家族繼承香火。在中介的指引下,她選擇赴泰國一家醫療機構做試管嬰兒,希望通過胚胎性別選擇技術“一索得男”。李朵前后花費了100多萬元,卻屢戰屢敗,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沮喪的她回到國內求醫,卻被醫生告知,合并紅斑狼瘡加上如此高
2017年1月17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題為“The Stem-Cell Revolution Is Coming — Albeit Slowly”的文章,是對山中伸彌的專訪實錄。對于自問世以來已經發展10年的誘導性多能干細胞技術,山中伸彌表示,我們依然需要時間,它正處于研究初期。 200
2月6日,《PNAS》期刊在線發表一篇文章證實,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不會增加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易引發腫瘤,所以誘導性多能干細胞是否存在癌化風險,一直是科學家們關注的重點。現在,這一最新研究打破顧慮,證實這一問題并不應該阻礙i
不孕不育是現代社會年輕夫婦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引發不孕不育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既包括遺傳性的因素,也包括環境因素。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會導致不孕不育的發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者們也進行了大量的工作。針對近期不孕不育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簡要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新
為了救人,李連達主動向醫院提出,要利用業余時間來研究中藥注射劑。 沒有實驗設備,沒有實驗室,沒有可供試驗的動物……這一切都難不倒李連達。他四處找人,借來有關實驗設備,然后騎著自行車買來幾只兔子做試驗。 醫院里有人向領導打“小報告”,說李連達膽大妄為,居然敢殺兔子,而且還不止一只。還有
生育能力隨年齡而變化。進入青春期后的青少年期,男性和女性便具備了生育能力。女孩進入生育年齡的標志是開始排卵和月經來潮。通常的理解是,女性絕經后便無法再懷孕。一般而言,女性的生殖潛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生育能力在絕經前5至 10年內終止。 在當今社會,因年齡引起的不孕不育越來越普遍,許多女性因
飲食、基因和藥物研究表明,延緩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疾病或許可以使患者遠離其他疾病。至少,一系列分子方法似乎可以設定生理衰老的速度。2011年,100歲高齡的Fauja Singh在為英國愛丁堡馬拉松賽作準備。 衰老會帶來一系列問題。超過70%的65歲以上的人患有兩種或更多的慢性病,諸如關節炎、糖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