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5年衛計委就***了《中國高血壓防止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修訂版,而該指南的2009年基層版也已頒布實施了1年多,這兩個版本的指南為我國人群高血壓的防止提供了統一標準。近年來高血壓的防止又有了新發展,據悉我國的高血壓指南將推出新版本。臨床醫生在抗高血壓藥物治療中應遵循的原則有那些變化?面對指南不能涵蓋的具體病例,又該以什么樣的策略應對?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孫寧玲教授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高血壓診治中心蔣雄京主任醫師,請他們就該領域的新防控策略和治療手段進行介紹。 藥物聯合應用優化方案有多種 蔣雄京告訴記者,目前,在降壓策略的改變中,臨床更注重優化聯合治療。對于高血壓的治療來說,使血壓達標是硬道理,只有血壓平穩達標,患者獲益才是最大的。研究發現,高血壓單藥治療最多只能獲得50%左右的有效率,而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降壓藥聯合使用,則能夠獲得最少......閱讀全文
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病,是以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特征的“心血管綜合征”是我國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也是我國心腦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控制高血壓是預防心腦血管病的切入點和關鍵措施。 為適應新醫改的需求,為高血壓基層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在國家衛生計生
七、治療 生活方式調整 高血壓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生活方式調整是非藥物治療最基本的組成,使用藥物治療的患者也應進行生活方式調整。新指南提出,生活方式調整降壓效果與單藥治療相當,但其最大的限制在于難以堅持
腦小血管病(CSVD)是指顱內小血管病變所致臨床、認知、影像學和病理表現的綜合征,主要累及顱內小動脈、微動脈、毛細血管及小靜脈,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病因的25%~30%。年齡、高血壓、卒中、糖尿病、吸煙、酗酒、高膽固醇血癥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是CSVD發病的常見危險因素,其中以年齡和高血壓最為明確。
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領導下,各地紛紛開展了“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但在科研與臨床工作中,如何保證中醫臨床研究的主體地位,中醫藥的作用是什么,如何進行療效評定,中醫療程如何確定,調方指征和標準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亟待明確。 ● 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理應從基礎做起,將解決好這些最基本的理論和實踐
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實施,早產低體重兒的發生率逐年升高,近年來已超過7%,絕對數量居全球第二位。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首位死因,如何降低早產的發生率,已成為全球圍產期醫學的研究重點。以牙齦炎為代表的牙周疾病在妊娠期有較高的患病率,被認為是不良妊娠結局如流產、早產、低體重兒的危險因素之一,其機制可能與2
4 激素減量法 激素的減量一般應遵循“先快后慢”“先大后小”的原則,如沖擊治療可直接減量到0.5~1mg·kg-1·d-1;初始治療劑量為60mg·d-1,可直接減量至40mg·d-1,然后每1~2周減原劑量的10%或5m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圍內的持續蔓延,對于疫情的防控不容絲毫懈怠。基于目前研究,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引起的嚴重并發癥多集中發生于“老”、“病”群體,有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更易發展為重癥。就心血管疾病領域而言,包括高血壓在內,我國約有3億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對該類患者采取有
中藥膏方,又稱膏滋、煎膏,是一種將中藥飲片反復煎煮,去渣取汁,經蒸發濃縮后,加阿膠等動物膠質、滋補細料及黃酒、蜂蜜、糖或木糖醇制成的半流體狀或固體狀物稱為膏劑。“膏”,在《正韻》、《博雅》中解釋為“潤澤”。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指出:“膏方者,蓋煎熬藥汁成脂
一、癡呆概論 全球引發癡呆的病因包括:阿爾茨海默病癡呆(AD)和非阿爾茨海默病癡呆(NAD),后者是指除了AD以外的其他類型癡呆的總稱,包括血管性癡呆(VaD)、神經變性病癡呆以及繼發于其他疾病的癡呆。國際阿爾茨海默病聯合會發布的世界AD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