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抗腫瘤藥物,目前還沒有標準的劑量調整方案,大多數TDM是通過已知的劑量- 效應關系,在藥動學原則的指導下,嘗試個體化給藥。研究發現,阿托氟啶在體內代謝有很大的個體差異,給藥劑量與AUC和清除率之間并無相關性,證明了該藥物進行TDM的必要性。......閱讀全文
對于大多數抗腫瘤藥物,目前還沒有標準的劑量調整方案,大多數TDM是通過已知的劑量- 效應關系,在藥動學原則的指導下,嘗試個體化給藥。研究發現,阿托氟啶在體內代謝有很大的個體差異,給藥劑量與AUC和清除率之間并無相關性,證明了該藥物進行TDM的必要性。
臨床常用的抗癲癇藥物主要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鈉、丙戊酸鈉和卡馬西平等,這些藥物的血藥濃度與臨床療效密切相關,有明確的效應濃度范圍和中毒界限,對其進行TDM已成為常規治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某些中藥本身具有劇毒、劑量不容易控制、與其他藥物合用易發生相互作用、或長期用藥易引起蓄積中毒,常需進行治療藥物監測(therapeutic drugmonitoring, TDM)。常用的中藥TDM技術方法有:分光光度法、色譜法和微生物法。目前常用的方法為:熒光法、HPLC法和免疫法、LC-MS法。
TDM 應用最廣泛的抗微生物藥物為氨基糖苷類和多肽類抗生素。當萬古霉素的峰濃度高于25μg·mL-1 時有利于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在臨床用藥過程中,其理想的峰濃度應達到30 ~ 40 μg·mL-1,谷濃度達到5 ~ 10 μg·mL-1。伏立康唑血藥濃度和臨床療效之間的關系。
傳統的抗精神藥物氟哌啶醇、氟奮乃靜、碳酸鋰、多塞平、米帕明、地昔帕明、去甲替林的濃效關系及治療窗已經確立,應該在臨床中進行TDM。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氯氮平血漿濃度與效應相關,其TDM早已采用并被廣泛接受;奧氮平和利培酮的血藥濃度與臨床效應相關,TDM對于提高療效和減少副反應有重要意義。
目前,CsA、他克莫司(FK506)、麥考酚酸酯(MMF)和西羅莫司等藥物廣泛用于臨床,而血藥濃度監測主要用于CsA、FK506 和西羅莫司。CsA 的TDM是肝腎移植術后器官存活的決定性因素,要維持其穩態有效血濃度,將CsA 血藥濃度調整到推薦治療范圍內,否則易發生排斥或中毒。
隨著分析測試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于TDM的方法也在不斷推陳出新,目前應用最廣的兩類方法是色譜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這兩類方法具有良好的靈敏度、精密度和選擇性,能滿足臨床檢測和臨床前研究的需要。1、色譜分析法 應用于TDM 的色譜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液質聯用法(LC-MS或LCMS/MS)
治療藥物監測(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簡稱TDM)是一門新興的臨床藥學分支學科,在臨床治療中TDM 通過高靈敏性的現代分析技術對生物樣本中藥物及相關活性代謝物的濃度進行定量分析,結合臨床指標確定藥物有效治療濃度范圍,以確保藥物劑量適當,避免藥物毒副反應,提高藥物療效。
治療藥物監測(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簡稱TDM)是指在臨床進行藥物治療過程中,觀察藥物療效的同時,定時采集患者的血液(有時采集尿液、唾液等液體),測定其中的藥物濃度,探討藥物的體內過程,以便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以藥動學和藥效學基礎理論為指導,借助先進的分析技術與電子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污染的加重,中國的腫瘤病人快速增長,抗腫瘤藥物市場廣闊,2013年全球銷量前十大藥物近一半為抗腫瘤靶向藥物,隨著科技發展,靶向藥物的進化也表現出一些新的趨勢。 藥物使用從單一到聯合: 以前靶向藥物以單藥加化療為主,但大多數腫瘤是多基因疾病,針對單個靶點治療雖然能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