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觀測到新雙星系統
新型雙星系統 圖片來源:M.Weiss/哈佛大學和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 哈佛大學和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研究人員觀測到一種新型雙星系統,該系統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存在的,但卻始終未能觀測到。這一發現最終證實了宇宙中一種罕見的恒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哈佛大學博士后Kareem El-Badry利用加州利克天文臺的沙恩望遠鏡和若干天文調查數據發現新的雙星系統。“我們已經觀測到過渡雙星新群體的第一個物理證據。”El-Badry說,“這令人興奮,它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雙星形成模型中缺失的進化環節。”一種新型恒星 當一顆恒星死亡時,它有97%的幾率會變成一顆白矮星,一種小而致密的物體,在燃燒完所有的燃料后塌縮并變暗。 但在極少數情況下,一顆恒星可以變成極低質量(ELM)的白矮星。這些恒星的質量不到太陽的三分之一,但卻帶來了一個難題:如果恒星進化的計算是正確的,那么所有......閱讀全文
上海天文臺發現宇宙平均塵埃密度因子的觀測約束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是六祖慧能禪師著名的偈語,生動地反映了禪宗“緣其性空”的哲學思想。今天,我們知道宇宙中并不是一切皆空的,甚至塵埃也可能是無處不在的。 塵埃在天文觀測中通常會引起兩個效應,一是使觀測天體變暗,二是使之看上去變紅。霧靄和沙塵暴都屬于是這樣的物理現象。離開地球,在銀河系中塵
在4526米高度建一座“零海拔”天文觀測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548.shtm 圖為慕士塔格天文觀測站。受訪者供圖我國首座零海拔天文觀測站——慕士塔格天文觀測站投入使用后,天文學家將開展宇宙學、恒星形成與演化等領域的觀測研究以及高分辨率光學成像觀測研究。
觀星好去處!青海冷湖將建國際一流天文觀測基地
推進“青海冷湖國際一流天文觀測基地”建設發布會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中國科學院和青海省政府現場簽署青海冷湖天文基地共建合作協議。 今年8月18日,由國家天文臺鄧李才研究團隊牽頭實施的青海省重大科技專項《天文大科學裝置冷湖臺址監測與先導科學研究》成果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志發表。選址團隊
天文學家:大日食觀測究竟有哪些科學意義
張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在日冕物質拋射的模型方面有深入研究。 包星明: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博士,主要從事日珥磁場測量和日冕物質拋射分析研究。 7月22日的大日食絕對是一次“天文盛宴”:無論是公眾,還是天文學家,都忙得不亦樂乎。 對于公眾而言,日全食是最為壯觀的天象
天文學家對類星體展開迄今最為詳盡的觀測
類星體很可能是迄今人類觀測到的最遙遠天體,其無可比擬的能量也被稱為“最危險天體”。而據《赫芬頓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近日消息稱,天文學家們將距離數千公里的三大望遠鏡組成一張巨型觀測網,對一個類星體的核心區域進行了比人類視覺效果精細200萬倍的高分辨率拍攝,發現其中藏著一個超大質量
最新天文觀測到海蛾魚星云隱藏著巨大恒星簇
最新天文觀測到海蛾魚星云隱藏著巨大恒星簇?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海蛾魚是深海一種可怕兇猛的掠食魚類,它長著巨大的嘴和突出的眼睛,通常傾向獵食熒光海洋生物。目前,天文學家最新觀測發現“海蛾魚星云”,在其腹部位置可能是銀河系中最大質量的年輕恒星簇。 2010年,加拿大多倫多大
云南天文臺太陽米波射電頻譜儀觀測成果發布
自2014年起,國際知名的太陽射電活動監測網Radio Monitoring 采用并發布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太陽米波射電頻譜儀獲取的觀測資料(http://secchirh.obspm.fr/index.php) 。 云南天文臺太陽米波射電頻譜儀,工作頻率在70—700MHz,位于澂江撫仙湖
國際天文學家:中國天眼帶來令人震撼的觀測結果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正式向全球開放近一年以來,國際同行對它如何評價? 在1月5日專題介紹“中國天眼”高質量開放運行及系列重要科研進展的中科院2022年度首場新聞發布會上,來自荷蘭、美國的兩位知名天文學家通
美國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超大質量黑洞軌道運動
利用超長基線陣列(VLBA)的超級無線電“視野”,美國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約7.5億光年的0402+379星系中,首次發現了一對超大質量黑洞的軌道運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上,雙黑洞軌道運動的發現為天文學家研究黑洞系統相互作用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這兩個黑洞總質量是太陽的150億倍,
美天文學家觀測到宇宙中最大“貯水池”
宇宙中的這個大“貯水池”距離地球有120億光年 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7月25日報道,由美國牽頭組建的兩個科研小組用亞毫米波長的望遠鏡,在距離地球約120億光年遠類星體APM 08279+5255附近,發現了宇宙中最大的“貯水池”。 這個“貯水池”由水蒸氣組成,以云狀物存在,經過
美天文學家觀測到伴星系統的“死亡之舞”
利用美國宇航局(NASA)的“雨燕號”(SWIFT)衛星和羅西X射線時變探測器(RXTE),天文學家有幸發現銀河系中一個伴星系統上演的“死亡之舞”。相關論文即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2007年6月7日,“雨燕號”突然從銀河系中
天文學家觀測到太陽系迄今最遙遠天體
一個天文學家小組17日宣布,他們發現了太陽系中迄今觀測到的最遙遠天體,這顆天體與太陽的距離是日地距離的約120倍,天文學家給它起了個昵稱——“遙遠(Farout)”。 目前國際天文聯合會將這個天體臨時編號為2018 VG18。參與研究的美國卡內基科學學會在新聞公報中介紹,這是迄今觀測到的
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持續數小時的伽馬射線暴
伽馬射線暴是天文學中懸而未決的問題之一。過去的觀點是,它持續時間短,短的不足1秒,長的一般為幾十秒。而一個國際研究小組16日宣布,他們觀測到一種能量超強且持續數小時的伽馬射線暴,打破了天文學界此前的認知。 英國沃里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當天在美國田納西州一個天文學會議上報告說,2010年1
紫金山天文臺Gemini分子云譜線觀測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者利用紫金山天文臺青海觀測站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對Gemini分子云進行了CO(J=1-0)分子譜線的觀測。根據該分子云的部分區域的通道積分圖(圖1,其中紅色的叉表示核候選體的位置)推斷分子云核候選體的較大速度差值由像碰撞、紊亂磁場一樣的隨機過程觸發。從線寬的分析
普通天文望遠鏡也能觀測黑洞-借助宇宙引力透鏡效應
目前,人類的望遠鏡無法直接觀測遙遠的黑洞。不過,借助宇宙的引力透鏡效應,科學家或能夠把普通的天文望遠鏡變成“黑洞望遠鏡”,從而觀測研究黑洞。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天文學家正在通過國際伽瑪射線天文臺(INTEGRAL)、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FERMI)和伽瑪暴快速反應探測器(SWIFT),
我國天文學家給出的模型獲美最新觀測結果驗證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長久以來,天文學家觀測和研究了宇宙中的眾多星系,但對我們居住其中的銀河系,卻一直不能窺其全貌。近日,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沈俊太參與完成的關于銀河系棒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其中由沈俊太通過計算機模擬給出的棒/核球模型,更是進一步加深了對銀河系的認識。
天文學家觀測到最大黑洞:質量為太陽170億倍
據美國太空網報道,科學家們表示他們近日在距離地球大約2.5億光年的一個小型星系內部發現了一個可能是迄今已知質量最大的黑洞。這個超級黑洞的質量大約 相當于170億倍太陽質量,位于英仙座星系NGC 1277之中。這一黑洞的質量占整個星系總質量的14%,而相比之下一般星系中黑洞的質量只會占到整個星系總
青海冷湖賽什騰山將打造為國際一流天文觀測基地
12月22日,推進“青海冷湖國際一流天文觀測基地”建設發布會(以下簡稱發布會)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以下簡稱國家天文臺)舉行。會議中,國家天文臺與青海省科技廳、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同簽署了建設青海冷湖天文基地合作協議。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青海省政府副省長張黎出席并講話。
天文學家觀測到神秘天體,可能是最輕的黑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546.shtm天文學家觀測到約4萬光年外的神秘天體,它比有史以來發現的任何黑洞都要輕,比任何中子星都要重。相關研究1月18日發表于《科學》。 神秘天體可能是黑洞 圖片來源:Dani?lle
詹文龍等出席新疆奇臺天文觀測及科普教育基地奠基儀式
7月15日上午,新疆奇臺天文觀測及科普教育基地奠基儀式在新疆昌吉州奇臺縣半截溝鎮石河子牧場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爾肯江·吐拉洪、自治區副主席靳諾出席奠基儀式并講話。 詹文龍指出,自治區黨委與政府十分重視科技事業發展,對新疆奇臺天文觀測及科普教
中國首臺全自動望遠鏡落戶云南天文臺麗江觀測站
3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與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安德魯西亞天體物理研究所合作建設的全球伽瑪暴與瞬變源觀測系統第四號觀測站(BOOTES-4),在云南天文臺麗江觀測站落成,標志著國內首臺專業級程控自主天文臺建成。西班牙駐廣州總領事卡洛斯·莫拉樂斯、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邱
日天文學家觀測到與恒星產生有關的星爆現象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說,他們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太空中的星爆現象,這一現象是氫分子形成的氣體云互相撞擊導致的。 名古屋大學教授福井康雄率領的研究小組在20日于埼玉大學開幕的日本天文學會年會上公布了這一成果。研究報告稱,這一發現有助于理解宇宙進化過程中恒星形成的機制。 星爆是指
云南天文臺NVST望遠鏡觀測到滑動磁場重聯新證據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申遠燈等人使用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ew Vacuum Solar Telescope; NVST)的高分辨觀測數據首次報道了扇面-脊(fan-spine)磁場位形下圓形耀斑帶的來回滑動運動現象,并指出該運動反映了扇面準分界層內的三維磁場重聯精細物理過程。國際天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因霧霾阻礙觀測變為博物館
中廣網南京3月24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記得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在盛夏的夜晚,抬頭仰望星空。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仰望星空這件本來稀松平常的事情卻因為霧霾天兒而變成了一種奢侈的享受。 別說抬頭仰望了,就算是擁有專業設備的天文臺,面對霧霾和"光污染"也會一臉茫然。南京
美天文學家觀測到幼年恒星系統的“傾盆大雨”
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最近發現,宇宙一顆正在形成中的恒星系統中擁有大量的水蒸氣,它的數量足以填滿地球的海洋5次之多。天文學家表示,水蒸氣正在從該恒星系統的出生氣團中傾瀉而下,落入很可能有行星形成的灰塵盤中。相關論文發表在8月30日的《自然》雜志上。?論文第一作者、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Dan Wat
國家天文臺阿里觀測站十年磨一劍探索宇宙奧秘
頭頂上燦爛的星空,能夠深深震撼人們的心靈。 ? ? 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因其稀薄潔凈的大氣條件和極高的海拔高度,成了天文學家放眼星辰大海、窺探遙遠宇宙的理想之地。 ? ? 20年前,國家天文臺部署啟動了重大科
紫金山天文臺等基于ALMA觀測揭示LkCa-15原行星盤的氣體...
紫金山天文臺等基于ALMA觀測揭示LkCa 15原行星盤的氣體和塵埃分布??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天體物理學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與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該項研究利用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
國家天文臺南美觀測站激光測距儀助力北斗衛星精密定軌
我國北斗導航系統(COMPASS)于2007年4月成功發射的試驗衛星(代號COMPASS-M1)為飛行高度約21500公里的中圓軌道衛星。為提高該衛星的測軌定軌精度,2008年底,國際激光測距服務組織(ILRS)的衛星激光測距儀(SLR)應我國有關部門的邀請,開始協同觀測COMPA
ICP光譜觀察方式比較:垂直觀測、水平觀測、雙向觀測
在ICP光譜儀炬管組件中產生的ICP光源,其觀察方式有3種,分別是:垂直觀測(Radial)、水平觀測(Axial)和雙向觀測(DUO),下面介紹他們的區別:ICP光譜儀垂直觀測:又稱為垂直觀測或者測試觀察,是采用垂直放置的ICP光譜儀炬管,“火焰”氣流方向與采光光路方向垂直;從光譜儀能夠接收整
土壤濕度觀測的觀測方法
①重量法。取土樣烘干,稱量其干土重和含水重加以計算。 ②電阻法。使用電阻式土壤濕度測定儀測定。根據土壤溶液的電導性與土壤水分含量的關系測定土壤濕度。 ③負壓計法。使用負壓計測定。當未飽和土壤吸水力與器內的負壓力平衡時,壓力表所示的負壓力即為土壤吸水力,再據以求算土壤含水量。 ④中子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