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國家天文臺南美觀測站激光測距儀助力北斗衛星精密定軌

    我國北斗導航系統(COMPASS)于2007年4月成功發射的試驗衛星(代號COMPASS-M1)為飛行高度約21500公里的中圓軌道衛星。為提高該衛星的測軌定軌精度,2008年底,國際激光測距服務組織(ILRS)的衛星激光測距儀(SLR)應我國有關部門的邀請,開始協同觀測COMPASS-M1衛星。由于該衛星的軌道較高,亮度較低,利用SLR觀測的難度較大。因此,目前ILRS網的約50架SLR中,僅有約25架儀器成功對該衛星進行了觀測。 國家天文臺利用通過中阿合作設置在阿根廷圣胡安大學天文臺的60cm口徑的第三代高精度SLR,自2008年12月開始觀測我國北斗導航系統的COMPASS-M1衛星。這是利用我國的SLR首次在南半球和西半球觀測我國的衛星,并為衛星的精確測軌定軌提供資料。 COMPASS-M1衛星的精密定軌工作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主持,期間對ILRS公布的全球SLR站對該衛星觀測資料的統計表......閱讀全文

    侯金良:為科技創新做好服務保障

       “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突出貢獻單位”“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近年來,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圍繞國家重大需求,科研上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在這成果背后,上海天文臺黨委立足科研,精心組織,把服務重大戰略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  立足重大需求,科學謀劃發展  隨著我國

    中科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盤點:新冠與中國科學的2020

      2020年,沒有人猜到開頭就是一場大疫,生命以未曾預料的方式消逝,世界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  疫情猶如戰場,需要科學家們的強力支援。醫生們在一線搶救危重病人,病毒學家解析病毒序列,公共衛生學者為疫情防控建言獻策,免疫學家們攻堅疫苗研發,探索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加速進度。隨著多款新冠疫苗研發成功,

    2018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酸堿體質居首

      過去的2018年,你可能因為看到“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的新聞而努力讓自己變成堿性體質;也可能因問題疫苗事件的爆發而對疫苗失去信任……事實是這樣嗎?  在10日舉行的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暗能量首席科學家陳學雷,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中心主任醫師余文周等1

    2018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酸堿體質居首

      過去的2018年,你可能因為看到“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的新聞而努力讓自己變成堿性體質;也可能因問題疫苗事件的爆發而對疫苗失去信任……事實是這樣嗎?  在10日舉行的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暗能量首席科學家陳學雷,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中心主任醫師余文周等1

    中國2020十大科技進展你知道幾個?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騰訊集團發展研究辦公室協辦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21年1月20日在京揭曉。  以下為中國2020十大科技進展  &nbs

    北斗首發星逾七成是新技術

       今年是我國北斗三號全球導航衛星建設的關鍵年,這些天,負責衛星研制的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進入緊張的“備戰”階段。這支團隊盡管年輕,平均年齡僅31歲,卻與暗物質衛星、量子衛星、天宮二號伴隨衛星以及二氧化碳監測衛星等一個個航天領域的響亮名字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2014年8月,中科院著手研究所分類改

    北斗衛星激光反射器被國際組織確認為最佳

      在“導航衛星的激光測距”國際會議上公布的由奧地利Graz激光測距站G.kirchner總結的從國際幾個主要導航系統的衛星激光反射器返回信號強度的比較試驗的結果。橫坐標是衛星的高度角,縱坐標是激光站每秒收到的回波數,表示衛星返回信號的強度。可見北斗M1試驗星的回波強度明顯高于其他導航衛星。其中

    2010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公示

      為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衛星導航定位產業的科技進步、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依據《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獎勵辦法》和《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實施細則》,在對申報項目進行形式審查的基礎上,本著“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經評審專家主審、評審組初評、重點項目答辯、評審

    今日,向100位“改革先鋒”致敬

      許振超  踐行“工匠精神”的優秀代表  許振超,男,漢族,中共黨員,1950年1月出生,山東榮成人,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固機高級經理,中華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兼職),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他立足本職,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自學成才,苦練技術,練就了“一鉤準”“一鉤凈”“無聲響

    格林威治時間存廢之爭:背后存在巨大利益考量

      由于地球自轉速度并不均勻,原子時與世界時之間存在差距,每隔一兩年,都要用閏秒對原子時進行修正。CFP  國際電信聯盟將在一個月后最終宣布是否用原子時取代格林威治時間。激烈爭論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考量  說起格林威治時間有可能被取代,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下稱國家授時中心)時頻基準

    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月19日在京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2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上產生

    習近平新年賀詞向科學家致敬 “南仁東星”被“點名”

      2018年12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賀詞,他在賀詞中點名“南仁東星”,并向科學家致敬。  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表示,此時此刻,我特別要提到一些閃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顆“南仁東星”,全軍英模掛像里多了林俊德和張超兩位同志。我們要記住守島衛國32年的王繼才同志,為保護試驗平臺挺

    我國的標準時間從哪兒來?

      圖為國家授時中心的時間測定系統。  在很多公共場合,我們都會聽到整點報時,“現在是北京時間下午3點整”,對于這個看似簡單又熟悉的場景,估計很多人并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國家這一標準統一的時間來自哪里?如何產生?又如何保持精確?這一連串的問題,都彰顯著國家授時中心在國家戰略和民眾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中國要強盛、中華民族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科技界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科技研發開始由跟跑轉向并行、領跑,基礎研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多位會員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5月30日是我國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5月27日“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國創新爭先獎勵大會“在京召開。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后,國家批準設立的又一個重要的科技獎項,是僅次于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該獎主要表彰在科學研究、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多項成果獲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5月15日,2018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系統研究所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另有1人獲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獎勵大會現場  獎項包括:  上海天文臺等單位合作項目“上海65米射電望

    全國創新爭先獎擬表彰對象公示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中國科協 科技部 國務院國資委關于評選全國創新爭先獎的通知》(人社部函〔2017〕47號)要求,現將全國創新爭先獎擬表彰對象予以公示。公示期為5個工作日(2017年5月16日至2017年5月22日)。全國創新爭先獎牌獲得團隊負責人、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獲得者、全國創新爭先獎

    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情懷——科技部基礎司原副司長邵立勤

      “他影響了包括我在內的當時基礎司的很多工作人員。”科技部基礎司原副司長彭以祺說。  這個讓彭以祺等基礎司工作人員念念不忘的“他”,是科技部基礎司原副司長邵立勤。可能你和我一樣,之前不大熟悉這個名字。但這樣一個政府部門不大不小的官員,卻在同事和與他有交往的科技工作者中“赫赫有名”,有著極好的口碑。

    為建設世界獨一無二的授時系統

      夜晚的臨潼驪山腳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東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園區內,我國唯一、專門、全面從事時間頻率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一支科研隊伍,夜以繼日地與時間賽跑。 張首剛,是這支科研隊伍的主心骨、領頭雁。只要沒出差,他辦公室的燈總是凌晨時分才悄悄熄滅。 他,率真、不做作,執著鉆研

    中科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2019年國家科技獎揭曉:三大獎共296項!

    #aabbccdd8 td{border:1px solid #666666;} #aabbccdd8{border:1px solid #666666}101新型稀缺酶資源研發體系創建及其在醫藥領域應用謝恬,許新德,陳俠斌,王秋巖,殷曉浦,曾昭武,王安明,陳大競,侯書榮,徐曉玲杭州師范大學,浙江醫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公布 共261項

    104內科與預防醫學組血液系統疾病出凝血異常診療新策略的建立及推廣應用吳德沛,阮長耿,韓 悅,武 藝,陳蘇寧,黃玉輝,王兆鉞,戴克勝,傅建新,趙益明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蘇州大學江蘇省二等獎105內科與預防醫學組急性冠脈綜合征精準介入診療體系的建立與應用于 波,霍 勇,候靜波,賈海波,王 挺,田進偉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