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最新Nature文章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和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鈣離子(Ca2+)通過調節脂質電荷調控了T細胞受體的激活。相關論文“Ca2+ regulates T-cell receptor activation by modulating the charge property of lipid”發表在12月2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許琛琦(Chenqi Xu)研究員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王俊峰(Junfeng Wang)研究員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淋巴細胞信號轉導。后者從事的主要研究是探索應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解析膜蛋白結構的新方法新技術,解析與重大疾病相關的膜蛋白的高分辨率結構。 TCR受體是最復雜的細胞表面受體之一,其由配體傳感TCRαβ亞基和三個信號傳導亞基CD3εδ、εγ和ζζ構成。TCR識別......閱讀全文
中科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揭牌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正式揭牌。據悉,該研究所擁有3個中美院士實驗室、12個海歸PI實驗室,匯聚合成生物學前沿力量的國際化團隊,有望成長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機構。 合成生物學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新興前沿交叉學科,被認為是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
中科院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成立
中國科學院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日前正式獲批在上海成立。據該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介紹,實驗室將瞄準現代生物科學與技術的前沿,引領我國合成生物學的原創研究和自主創新,建立合成生物學的關鍵技術平臺,重點針對能源、醫藥和環境等國家重大需求問題,進行生物學元件、反應系統乃至生物個體的設計、改造
英國生物學家珍·古道爾在中科院演講
?? ? ?? 11月6日,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中關村校區,英國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世界研究黑猩猩權威珍·古道爾博士作客“中科院博士生人文系列講座”,與中國學子們分享她“希望:拯救瀕危動植物的故事”。中新社發 孫自法 攝 珍·古道爾是國際知名環境和生物保護人士,致力于野生黑猩猩研
“核磁共振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應用”報告在工生所舉行
為了進一步加快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核磁共振實驗室的建設,推進核磁共振技術在工業生物領域中的應用,5月14日,由天津所舉辦的“核磁共振技術交流會”召開,10余名國內外知名的核磁共振專家和學者應邀齊聚天津參加交流會,會議還特別邀請了德國慕尼黑赫爾姆霍茨中心結構生
核磁共振(NMR)波譜學方法在分子生物學中的應用
核磁共振技術發展史概述 1946年 E. M. Purcell和 F. Bloch發現核磁共振(NMR)現象 1965年前后 脈沖傅里葉變換NMR技術興起 1971年 J. Jeener提出二維NMR 方法 80年代中 K. Wuthrich發展了運用同核二維核磁共振方法進行蛋白質NMR譜圖的序列識
中科院藻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啟動儀式舉行
7月29日上午,中國科學院藻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啟動儀式暨第一次學術委員會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召開。啟動儀式上,前沿科學與教育局(籌)副局長劉桂菊和該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陳曉亞院士為中國科學院藻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揭牌。 會議由副所長徐旭東研究員主持,黨委書記胡征宇研究員致歡迎辭。劉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所慶50周年
9月25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在京慶祝建所50周年。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該所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據介紹,2001年以來,該所共發表論文1910篇,其中SCI期刊論文1055篇,國際有重要影響的科學期刊論文182篇;專利授權151項(含美國專利2項);審定農作物新品種
中科院昆蟲進化與發育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成立
中科院昆蟲進化與發育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日前在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尹文英,美國科學院院士Alexander Raikhel等出席。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康樂研究員擔任該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中心發現水稻miRNA新功能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利用STTM技術大規模沉默水稻miRNA,并發現了多種miRNA的新功能,為進一步深化miRNA功能研究和水稻遺傳改良提供了有效資源。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miRNA是一類在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非編碼、長度約21個核苷酸的小分子R
中科院再生生物學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申請
中國科學院再生生物學重點實驗室2016年開放課題申請通知 中國科學院再生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是致力于干細胞與再生生物學及其相關學科領域基礎研究的開放型科研機構(實驗室代碼:2008DP173344);實驗室實行“開放、流動、競爭、聯合”的運行原則。現有一支以中青年為骨干的干細胞與再生生物學研究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