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8日報道,荷蘭科學家或許發現了一種沒有暗物質的星系。而現有星系形成理論認為,暗物質是星系形成的關鍵。最新研究如獲得證實,將顛覆目前有關星系形成的基本理論。 該星系名為AGC114905,是一個超漫射星系(UDG)——這些星系很暗,大小與銀河系差不多,但其恒星數量是銀河系的1000倍,距離地球約2.5億光年。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卡普特恩天文研究所的帕維爾·曼塞拉·皮尼亞及其同事在2019年第一次觀察到AGC114905,懷疑它可能沒有暗物質,因為它旋轉得非常快。星系旋轉的速度揭示了它包含多少物質——星系質量越大,引力越強,旋轉越快。通過將星系的旋轉速度與可以看到的物質(恒星、氣體和塵埃的數量)進行比較,可以反向計算出必須存在多少額外的不可見物質(暗物質)才能解釋星系的速度。 但當時這個星系發出的光線異常微弱,他們沒有足夠的數據來完全了解其旋轉速度,以判斷它是否包含暗物質。此次,他們借助了超大陣列望遠鏡(V......閱讀全文
英國《自然》雜志3月28日發表美國科學家的一篇天文學論文稱,他們發現一個遙遠的星系出人意料地不包含任何暗物質,而是完全由普通物質組成。 暗物質非常神秘,構成暗物質的粒子甚至不包含在所謂的標準模型內。但一般認為,暗物質的質量可以解釋人們所觀察到的星系運動。因此對絕大部分星系而言,暗物質都是其主要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德馬普伙伴小組最近研究發現,可以利用近鄰星系的統計性質來限制暗物質的質量,該研究突破了傳統上只能用宇宙早期賴曼星系觀測來限制暗物質質量的方法,文章于近期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目前標準的結構形成模型是冷暗物質模型。最
新華網東京4月27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國立天文臺參加的一個研究小組26日宣布,對美國夏威夷島“昴”望遠鏡拍攝的星系團圖像進行分析后確認,神秘的暗物質在星系團中呈扁平狀分布。 根據傳統理論,在由約1000個星系組成的銀河系里存在著大量暗物質,但是這些暗物質并沒有均勻分布。此次的觀測結果與這
科技日報北京3月31日電 首個“無暗物質星系”被發現后,曾飽受質疑,但現在,又一個同類星系出現了!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消息,美國耶魯大學團隊報告發現迄今已知第二個沒有暗物質的星系,且發布兩項最新研究結果均表明,暗物質實際上可以與星系分離。這一結論顛覆了人們以往認知。 暗物質非常神秘,構成暗物
最新研究認為銀河系附近或許潛藏著一個暗物質星系。這是銀河系一部分出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拉森火山上空的景象。 北京時間1月19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美國天文學家1月13日宣布,一個望遠鏡觀測不到的完整星系可能潛藏在銀河系附近,而且質量估計只有銀河系的1%。 這個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26日發布消息說,該臺郭琦研究員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科研團隊共同研究發現,在近鄰宇宙有一類特殊的矮星系,在其幾萬光年的半徑內,都主要由重子物質構成,暗物質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這一重要發現與目前在標準宇宙學模型下的矮星系形成理論預言相違背,從而對暗物質的本質提出質疑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英國BBC新聞網消息稱,繼本月初丁肇中團隊公布阿爾法磁譜儀項目首批研究暗物質成果后,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地下暗物質實驗——超級低溫暗物質搜尋計劃(Super-CDMS)日前報告了3個疑似暗物質事例,計算結果表明其是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的可能性為99.81%,不
“熊貓計劃”的暗物質探測器 由清華大學主導的中國暗物質實驗合作組近日在美國《物理評論D》上發表最新實驗結果稱,獲得了點電極高純鍺探測器在10吉電子伏特以下能區里最靈敏的暗物質實驗結果,并利用這一技術確定性地排除了美國CoGeNT實驗組幾年前給出的暗物質存在區域。 無獨有偶,由上海交通大學牽頭的“
果真有證據說明宇宙中存在暗物質嗎?歐洲科學家在研究了大量的X射線數據后相信,他們可能發現了暗物質粒子的蛛絲馬跡。相關研究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粒子物理和宇宙學系的奧列格·瑞查爾斯基和阿列克謝·波雅爾斯基帶領的科研團隊稱,他們通過分析英仙座星系團和仙女座星系
三位來自美國和法國不同大學的物理學家近日利用一種經驗函數,通過計算機模擬了暗物質中的泡泡狀空間,更好地描述了暗物質的密度情況。模型顯示,這種泡泡空間的大小和年齡非常多樣,而泡泡邊緣密度最高。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迄今為止,人們對暗物質的情況還知之甚少。根據來自萬有引力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