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緬懷錢學森同志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今年是錢學森同志誕辰110周年。錢學森同志作為中國科技界的一面旗幟,畢生踐行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內核的科學家精神,堪稱明德典范、學界楷模。 錢學森同志是中國科協事業的開拓者。自1986年開始,錢學森同志歷任中國科協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在十余年時間里,錢學森同志對中國科協組織建設、戰略布局和科協工作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為推動科協事業健康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我們今天的工作仍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秉持科協性質和宗旨,做好橋梁和紐帶 錢學森同志深入思考中國科協性質等重大問題,準確把握科協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反復強調,要堅持科協的性質和宗旨,強調科協是科技工作者的群眾組織,是黨領導的人民團體。他說,“中國科技工作者及其組織開展的工作和行動,任何時候都必須在黨的堅強領導之下進行。加強黨的領導和發揮科協工作的主動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不可分割的”,要履行好黨和政......閱讀全文
深切緬懷錢學森同志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今年是錢學森同志誕辰110周年。錢學森同志作為中國科技界的一面旗幟,畢生踐行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內核的科學家精神,堪稱明德典范、學界楷模。 錢學森同志是中國科協事業的開拓者。自1986年開始,錢學森同志歷任中國科協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在十余年時間里,錢學森同志對中國科
弘揚錢學森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人民科學家錢學森逝世十周年。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全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重溫錢學森光輝燦爛的科學人生,回顧他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和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
十年,錢學森的精神在這里傳揚著……
12月11日,是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建成開館10周年的紀念日。10年前的11日這天,圖書館正是在錢學森誕辰百年之際于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開館的。 這里收藏保存著6萬1千余件錢學森珍貴文獻、手稿、照片和實物,布置陳列著3000余平米的“人民科學家錢學森”主題展覽。 10年來,錢學森圖書館按
《錢學森》:讀懂錢學森這本豐厚的大書
《錢學森》,中央電視臺、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錢學森》攝制組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定價:28.00 元 為緬懷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紀念錢學森逝世一周年,中央電視臺六集傳記電視紀錄片《錢學森》于10月25日晚22:30起在中央電視臺一套、10月26日晚19:
建設新鄉基地科學家精神展覽館,弘揚科學家精神
5月2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學黨史 憶農科 弘揚科學家精神”主題活動在新鄉綜合試驗基地舉辦。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吳孔明出席并主持座談會。新鄉市縣領導、院機關、研究所相關領導與專家共同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農業科技事業發展的光輝歷史,就新鄉基地發展沿革和老一輩科學家的感人故事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
以錢學森之矛對錢學森之盾
最近任正非的訪談中,又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每次提到中國的教育,“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個“錢學森之問”,總是個躲不過去的大問題。不過,這個問題其實太絕對了,錢穎一后來做了修改: 相對于我們的人口規模,相對于我們的經濟總量,相對于我們的教育投入,從我們的教育體制中走出來的具有
專家匯聚 共憶“錢學森與中國載人航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986.shtm 12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舉辦學術研討會、“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儀式、《“我忠于中國人民”》贈書儀式以及“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線上課程”上線儀式等系列活動,以此回
專家匯聚 共憶“錢學森與中國載人航天”
12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舉辦學術研討會、“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儀式、《“我忠于中國人民”》贈書儀式以及“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線上課程”上線儀式等系列活動,以此回顧錢老堅守初心、愛國奮斗的一生,在全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之際,進一步弘揚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
今天,緬懷錢學森!
? ? 他是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 ? “兩彈一星”元勛? ? 美國人曾說他抵得上五個師? ? 寧可槍斃也不讓回國? ? 他在香煙紙上寫下求助信? ? 輾轉寄回國內? ?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 ? 他堅信“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也能搞”? ? 他就是錢學森? ?
《科學偶像》展映錢學森等7位科學家故事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館匠心精制的公益動畫微電影《科學偶像》面向廣大觀眾免費播出。《科學偶像》取材于七位獲得過“共和國勛章”、“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等國家級榮譽的功勛科學家:錢學森、于敏、袁隆平、吳孟超、王希季、屠呦呦和鐘南山,用動畫微電影的形式與多元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