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土壤和旱地土壤有何不同?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吳金水研究團隊的一項科研成果發現,水稻土中的有機質可以支撐更多的微生物生物量,其微生物量碳含量是旱地土壤的兩倍。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長期植稻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人工濕地土壤,即水稻土。相比于旱地土,水稻土具有特殊的氧化還原過程,土壤中的有機質可以支撐更多的微生物生物量,但這一現象的內在機制還缺乏系統解釋。 該研究團隊從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篩選了129篇文章中通過氯仿熏蒸提取或培養法測定的水稻土(大于1700個)和水旱輪作(大于1100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數據,對其進行了薈萃分析,并與鄰近旱地土壤(大于360個)進行比較。結果表明,水稻土MBC含量是旱地土壤的兩倍。 該團隊發現,與旱地土壤相比,水稻植物的根系碳和根沉積物輸入量更高;氧氣可利用率較低,因此微生物周轉較慢;水稻土微生物碳同化效率高;稻田......閱讀全文
水稻土壤和旱地土壤有何不同?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吳金水研究團隊的一項科研成果發現,水稻土中的有機質可以支撐更多的微生物生物量,其微生物量碳含量是旱地土壤的兩倍。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長期植稻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人工濕地土壤,即水稻土。相比于旱地土,水稻土具有特殊的氧化還原過程,土
水稻土壤和旱地土壤有何不同?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吳金水研究團隊的一項科研成果發現,水稻土中的有機質可以支撐更多的微生物生物量,其微生物量碳含量是旱地土壤的兩倍。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長期植稻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人工濕地土壤,即水稻土。相比于旱地土,水稻土具有特殊的氧化還原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長期植稻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人工濕地土壤,即水稻土。相比于旱地土,水稻土具有特殊的氧化還原過程,土壤中的有機質可以支撐更多的微生物生物量,然而,該現象的內在機制仍缺乏系統闡釋。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研究團隊從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篩選了1
長期淹水管理導致水稻土多處于厭氧狀態,因此其有機碳礦化過程及其關鍵影響因子與旱地土壤相比具有特殊性。厭氧有機碳礦化多與氧化還原過程耦合,其中鐵的異化還原對厭氧有機碳礦化的貢獻可高達80%,這過程中涉及到許多特殊的功能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意味著這些功能微生物群落大小上的差異。然而,土壤微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長期植稻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人工濕地土壤,即水稻土。相比于旱地土,水稻土具有特殊的氧化還原過程,土壤中的有機質可以支撐更多的微生物生物量,然而,該現象的內在機制仍缺乏系統闡釋。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研究團隊從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篩選
SBM1負調控水稻株高、穗粒數、生物量和產量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組學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受水稻進化選擇的養分高效主效基因SBM1影響水稻產量。這項研究為培育具較高產量潛力和氮肥利用效率的環境友好型水稻品種提供了優異等位基因和理論依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
水稻土是全球重要的碳匯,對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光合碳(通過根際沉積作用)是水稻土壤高碳庫的重要有機碳來源,對維持稻田土壤的碳匯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分和養分管理會影響水稻土光合碳分配和穩定性,優化水分和養分管理能夠促進光合碳向土壤有機碳的轉化和固定。 為此,中國科學院亞熱帶
陸地生態系統中,微生物在調控碳循環過程中扮演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1)通過分解代謝作用使有機物礦化向大氣釋放CO2;2)將非穩態的有機碳通過微生物“碳泵”的形式不斷形成穩定態有機碳庫。微生物這種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的相對過程強弱可以通過碳源利用效率(CUE)反映,其決定了土壤中碳周轉的去向。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的微生物利用機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作物光合碳以根際沉積物的形式進入土壤,是根際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和能量來源。根際微生物能夠通過自身代謝活動將這部分碳源或以氣體的形式返回大氣,或以有機質的形式存儲
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SBB)在2011年43卷5期“Citation Classics”欄目發表了由其主編Richard G.. Burns教授以“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