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員曾凡江:大漠廿余載,人沙兩相安
沙漠是什么樣的,曾凡江不是不知道。 他出生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老家就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但當他第一次來到策勒站時,還是被這里的荒涼震懾了。 新疆兩大沙漠,除了北疆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就是南疆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如果說曾凡江老家的沙漠還能見到落雨和降雪,還能看到影影綽綽的綠色,那么策勒站所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就是真正的生命禁區。一年30多毫米的降水量,對生物來說只是聊勝于無。一年三分之一的日子,不是飛沙就是揚塵。沙塵暴一起,任憑你怎么關緊窗戶鎖好門,一覺醒來,照樣會發現自己睡在沙窩子里。 這么個地方,曾凡江一待就是20多年。 沙 “策勒站”的全稱,是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策勒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策勒縣。 “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來補。”民謠唱得一點不假:這里曾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鎮,但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昔日的輝煌早已湮滅在流沙中。人......閱讀全文
中科院研究員曾凡江:大漠廿余載,人沙兩相安
沙漠是什么樣的,曾凡江不是不知道。 他出生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老家就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但當他第一次來到策勒站時,還是被這里的荒涼震懾了。 新疆兩大沙漠,除了北疆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就是南疆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如果說曾凡江老家的沙漠還能見到落雨和降雪,還能看到影影綽綽的綠色,那么策勒站
曾凡一:愛科學,也愛音樂
曾凡一 4歲半開始學習鋼琴,5歲登臺演出;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醫學和理學雙博士學位時,還修完了音樂專業的所有主課;科研成果2009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十大醫學突破之一;2010年獲得第六屆“中國優秀青年女科學家”稱號。 這些看似難以在一個人身上實現的成就,曾凡一卻做到了。
“沙漠造福人類” 黃沙地“碩果累累”
從大面積流沙治理到沙漠—綠洲過渡帶綜合治理與開發,策勒站在與荒漠化斗爭的進程中跨了兩大步,實現了由量到質的飛躍——從“人類征服沙漠”進入到“沙漠造福人類”,為世界、為我國的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典范。 策勒,怎會如此生機勃勃 一個年平均降水量35毫米、年蒸發量2751.6毫米的地方,本應滿目
曾凡一教授最新綜述:卵母細胞和胚胎冷凍保存
科學通報,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這兩份期刊均是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我國學術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國內外各主要檢索系統收錄,如國內的《中國科學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等;美國的SCI、CA、EI,英國的SA,日本的《科技文獻
沙漠蝗蟲是什么?沙漠蝗蟲有毒嗎?
沙漠蝗蟲是蝗蟲科一種棲息在沙漠的短角蝗蟲。沙漠蝗災已經威脅了非洲,中東和亞洲的農業數世紀。至少有全世界十分之一的人口的生計都會受到這種饑食昆蟲影響。沙漠蝗蟲可能是蝗蟲類中最危險的一種,因為這種蝗蟲的蝗蟲群能夠迅速飛到越遠距離。 據估計,沙漠蝗蟲每天在綠色植被中消耗相當于它們的體重(2 g(0.
新疆生地所研究發現人類活動對疏葉駱駝刺再生長的影響
隨著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劇增,干擾對生物個體、種群動態、群落結構和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理逐漸成為當今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其中植物對土地利用過程中的人類干擾的反應是生態學上的一個關鍵問題。各種干擾事件如放牧、火燒、風沙、砍伐和刈割對植被的作用都是干擾的生態作用研究的組成部
騰格里沙漠面臨威脅 污染被稱“沙漠工業奇跡”
化工廢水靠晾曬蒸發。 調查動機 “大漠浩瀚、蒼涼、雄渾,千里起伏連綿的沙丘如同凝固的波浪一樣高低錯落,柔美的線條顯現出它的非凡韻致。”這是一段有關騰格里沙漠的文字記載。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就在這片美麗沙漠的腹地,聚集了一批污染嚴重且污染物零處理的化工企業。這一將給沙漠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的工
日本構想沙漠水網 沙漠上建人造湖供居住
北京時間8月2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能源利用和人口不斷增長是我們在未來面臨的兩大挑戰。雖然地球上的陸地面積達到數百萬平方英里,但并非所有土地都適合人類居住。面對這種挑戰,日本公司清水建設株式會社提出了一項有趣的計劃——沙漠水網。現在,這一計劃還只停留在構想階段。 沙漠水
新疆生地所在駱駝刺葉磷組分分配模式研究中獲進展
植物葉磷組分的重新分配被認為是植物應對磷限制的高效磷利用策略。多年生的荒漠植物駱駝刺作為豆科植物可從土壤和地下水中吸收氮素營養,也可以生物固氮的方式獲取氮。因此,駱駝刺需要吸收更多的磷素養分或采用高效利用體內磷素養分的方式來維持養分平衡。然而,當前對生長于不同磷有效性土壤上的駱駝刺葉磷組分分配模
不同海拔梯度豆科植物根瘤相關細菌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盡管學界關于豆科植物-根瘤共生體的研究越來越多,但對我國西北干旱區與豆類植物根瘤相關的細菌研究較有限。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曾凡江團隊依托昆侖山中段北坡不同海拔梯度綜合觀測研究樣帶,以昆侖山中段北坡豆科植物根瘤相關細菌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