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地溝遺址動物群生態位重建(徐哲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和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歷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首次采用哺乳動物牙釉質碳氧穩定同位素分析方法,重建了泥河灣盆地麻地溝遺址古人類生存時期的古環境,并結合石器技術分析嘗試探討了人類行為適應性的相關問題。相關研究論文于《地球科學前沿》在線發表。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址的古環境和古生態重建,是理解人類演化和行為適應性的重要基礎。中國北方的泥河灣盆地以密集分布百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為學術界所關注,被譽為“東方的奧杜威峽谷” 和“東方人類的故鄉”。然而,在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氣候變率增大的大環境背景下,泥河灣盆地內不同古人類活動遺址的區域環境及古人類技術行為的適應性,尚缺乏系統研究。麻地溝遺址位于泥河灣盆地東部岑家灣臺地西北緣。2007年,裴樹文在該遺址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和發掘工作,古地磁研究表明古人類在麻地溝遺址活動......閱讀全文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器布放入水 ▲提取水下文物標本 1987年3月,國家文物局牽頭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組,成為中國水下考古誕生的重要標志之一。然而,30多年來,我國的水下考古基本集中在40米以內的淺海。今天,中國載人深潛技術與水下考古“聯姻”,終于實現了中國深海考古“
2019年新年伊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新視野”號深空探測器拍下的柯伊伯帶小行星MU69(綽號“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離將這位太陽系邊緣的遠古鄰居呈現在世人面前。 探尋宇宙的早期歷史,就像尋找人類起源一樣令人著迷。然而宇宙之
2019年新年伊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新視野”號深空探測器拍下的柯伊伯帶小行星MU69(綽號“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離將這位太陽系邊緣的遠古鄰居呈現在世人面前。 探尋宇宙的早期歷史,就像尋找人類起源一樣令人著迷。然而宇宙之大
這是4月20日拍攝的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執行第一次下潛任務(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施雨岑 攝 新華社三亞4月27日電(記者施雨岑)在順利結束7個潛次的深海考古調查后,6名水下考古工作者從西沙群島北礁海域返航,并于27日抵達三亞。這是我國首次深海考古調查,按照預定計劃完成了所有工
格林諾夫立體光學顯微鏡,?Leica?S8?APO?具有8:1?的連續變倍能力以及長達75毫米的工作距離,可以輕易地完成放大倍數高達80倍的工作,比如質量控制,細胞分類和顯微注射等應用。?? 人機工程學?38°?視角提供了舒適,高效,精準的反射光或透射光觀察條件,降低了因工作疲勞引起的誤觀察可能
6月3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高星研究員應邀與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鮑賢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新民研究員等出席了“浙江舊石器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新聞發布會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李仁國主持,近50家新聞媒體參加。會后,古脊椎所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建了浙江
夏鼐 夏鼐(左)在考古所的碳十四實驗室 推開門,年輕的核物理工作者仇士華、蔡蓮珍夫婦呆住了。 身體瘦削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笑容滿面,禮貌地起身邀他們落座。之后,夏鼐又簡單地向他們介紹了碳十四斷代實驗室的建設需求,并帶領他們去相關科室轉了轉。 這場再普通不過的
?? 18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考古工作者在三亞搭乘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啟程前往西沙群島北礁海域進行我國首次深海考古調查。本次調查計劃下潛的深度將突破我國以往水下考古工作的深海“空白區”,個別潛次深度或將超過千米。 據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
許多文物在發掘現場一面世就發生劇烈變化以至面目全非。如何減少失去珍貴信息的遺憾一直是考古學家們努力探尋的。我國研制出的首臺可以在發掘現場進行文物探測與保護的車式“移動實驗室”4日在西安亮相。 “移動實驗室”是“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研發》的結果。該研
古人到野外時會帶些什么食物?考古學家最新發現的4000年前的青銅器時代木質飯盒給出了答案。 瑞士考古學家日前在瑞士西南部的伯尼茲阿爾卑斯地區的勒奇山發現了這一木質飯盒,以及一些弓箭、繩索和皮革制品等器物。它們位于接近2700米山頂的一處巖石庇護所內。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援引瑞士伯爾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