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太空也生根
圖片來源:NASA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太空上缺少重力并不會影響實驗植物生根。 2010年,研究者們將擬南芥兩種特殊菌株的種子放在培養皿中,并將其放到了國際空間站。在空間站中,宇航員對植物進行了生長實驗——第一步是詳細觀察根部生長。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們在根部生長的前15天,每6小時觀測一次根部如何“擺動”(根尖在24小時內如何繞小圈擺動)和“歪偏”(當觸到平面時會呈角度生長)。之前地球上所有的生長實驗顯示,這些生長特征由遺傳因素決定,同時也因重力因素而“擺動”和“歪偏”。但是這些新的研究卻說明事實可能并非如此。研究者們將報告發表在了12月6日的《BMC植物生物學》網絡版上。 一般太空上幼苗會比較小,但是根尖的擺動程度卻和地球上的菌株一樣。不過,太空植物的根尖在遇到障礙物從而“歪偏”生長時,其“歪偏”程度卻比地球上的菌株要大。研究者們稱,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太空植物有更大的細胞。 ......閱讀全文
植物太空也生根
圖片來源:NASA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太空上缺少重力并不會影響實驗植物生根。 2010年,研究者們將擬南芥兩種特殊菌株的種子放在培養皿中,并將其放到了國際空間站。在空間站中,宇航員對植物進行了生長實驗——第一步是詳細觀察根部生長。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們在根部生長的前15
“太空植物”生長有何奧秘?
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隨艙下行的中國空間站第三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也在著陸場交付空間應用系統,其中就包括經歷了120天空間培育生長、完成發育全過程的水稻和擬南芥種子。此次空間科學實驗,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在軌完成了水稻從種子到種子的全生命周期培養,獲得了水稻
歐航局衛星將在太空書寫“植物日記”
地球表面覆蓋著各式各樣的植物,了解它們的生長情況將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并保護環境。歐洲航天局的普羅巴5號衛星就為此而研制,它將利用一臺先進的攝像儀器,在太空中書寫“植物日記”。 歐航局5月4日發表公報說,普羅巴系列探測衛星以“小”著稱,它們的體積都不超過1立方米,但卻有著和大型衛星一爭
什么樣的植物能入選太空“菜園”
近地軌道空間站微重力環境下,應種植那些摘了就能吃的即食性果蔬,因為微重力條件下烹飪加工食物難度很大;此外,還要考慮植物的易栽培性、易管理性,以及單位體積、單位能耗產出率等。 ◎本報記者 唐 芳 近日,國際空間站女航天員梅根·麥克阿瑟吃上了“太空”辣椒。 今年7月,這批辣椒開始在國際空間站內
什么樣的植物能入選太空“菜園”
近日,國際空間站女航天員梅根·麥克阿瑟吃上了“太空”辣椒。今年7月,這批辣椒開始在國際空間站內種植,最近迎來了豐收。麥克阿瑟把辣椒切碎制作了一個玉米卷餅,還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圖文直呼“美味”。如何給長期駐留空間站的航天員提供新鮮食物,一直是令人頭疼的問題。世界各國一直沒有停下太空種植實驗的腳步。據不完
NASA利用 FluorPen 研究太空植物生長適應性
John “JC” Carver, a payload integration engineer with NASA Kennedy Space Center’s Test and Operations Support Contract, uses a FluorPen to measure
上月球種植物,太空花園離我們有多遠?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員表示,到2030年,人類有望在月球上生活和工作。 外媒評價稱,人類重返月球的腳步越來越近,載人登月也備受關注。除了載人登月所需的關鍵技術,宇航員的健康和安全仍然是重中之重。宇航員到了月球上怎么生活?如何擁有源源不斷的新鮮食物來源?這將是各國空間機構和國際組織將要
日本宇航機構準備再次把植物種子送入太空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5月31日宣布,由于本應由日本宇航員山崎直子搭乘航天飛機帶回地球的植物種子下落不明,將利用定于9月份升空的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再次把植物種子送入國際空間站,所需費用將由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負擔。 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本月早些時候宣布,在國際空間站日本“希望”
全株可食精英植物,在未來太空農場播收不是夢
隨著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不斷加快,以空間食物保障為核心的太空農業將會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展望性文章,深入分析了太空農業系統對作物的獨特要求,創新性地提出了面向太空農場進行作物改良的全株可食精英植物策
太空旅行破壞紅細胞造成“太空貧血”
加拿大渥太華醫院研究所領導的一項世界首創研究揭示了太空旅行是如何導致紅細胞計數下降的,也就是所謂的“太空貧血”。該研究顯示,宇航員在太空中身體破壞的紅細胞數量比在地球上正常情況下多54%。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1月14日《自然—醫學》。 自從第一次太空任務以來,宇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