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報道患者,女,32歲,因“反復出現左踝關節絞索樣疼痛不適2年”入院,踝關節疼痛于運動時發作,停止運動后癥狀即消失,日常行走正常。左踝關節X線片顯示腓骨遠端骨性突出,位于下脛腓聯合部,脛骨可見明顯的壓跡。完善三維CT及MRI檢查,初步診斷為左側下脛腓聯合部腓骨骨軟骨瘤。手術采用左踝部前外側切口,顯露下脛腓聯合部,切斷周圍的韌帶組織,用撐開器將脛腓骨間隙撐開約15mm,用骨刀自腓骨前方向內側及后方逐步剔除軟骨瘤組織,保留下脛腓后方韌帶,切除軟骨瘤后可見脛骨內凹陷性缺損,且內凹面光滑,用電鉆將脛骨內陷光滑面粗糙化處理,取髂骨塊咬碎后植于下脛腓聯合間隙缺損處,復位下脛腓聯合關節。透視確認下脛腓聯合復位,用2枚拉力螺釘橫行固定脛腓聯合(圖1)。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確診為骨軟骨瘤,隨訪3個月患者左踝關節活動度良好,可負重行走,無踝關節疼痛不適。討論骨軟骨瘤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良性骨腫瘤,通常位于干骺端的一側骨皮質,向骨表面生長,嚴格來講不屬于腫......閱讀全文
病例報道患者,女,32歲,因“反復出現左踝關節絞索樣疼痛不適2年”入院,踝關節疼痛于運動時發作,停止運動后癥狀即消失,日常行走正常。左踝關節X線片顯示腓骨遠端骨性突出,位于下脛腓聯合部,脛骨可見明顯的壓跡。完善三維CT及MRI檢查,初步診斷為左側下脛腓聯合部腓骨骨軟骨瘤。手術采用左踝部前外側切口,顯
膝關節鏡手術的并發癥發生率很低,出現神經損傷的發生率為0.6%~2.5%。前交叉韌帶(ACL)重建術后出現神經損傷并發癥時多為隱神經髕下支損傷,而術后出現腓總神損傷罕見。現報道1例關節鏡下ACL重建術后腓總神經損傷的病例,并通過文獻復習,總結關節鏡下ACL重建術后出現腓總神經損傷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現
? 一、脛腓骨干骨折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 (一)適用對象。 ??? 第一診斷為閉合性脛腓骨干骨折(ICD-10:S82.201) ??? 行脛腓骨干骨折內固定術(ICD-9-CM-3:78.57/79.16/79.36)。 ??? (二)診斷依據。 ??? 根據《外科學(下冊)
成人踝關節骨折越來越常見,需要采取謹慎的方法進行適當的治療。絕大多數踝關節骨折是踝部骨折,女性和男性之間存在類似的骨折發生率,但男性的年輕成年率較高,而女性在50至70歲年齡組的發生率較高。吸煙和高體重指數與踝關節骨折有關,與圍絕經期和絕經后婦女常見的橈骨骨折和其他骨折相比,骨密度尚未明確證實是主
患者,女,27歲,163cm,60kg。因“急起肛旁腫痛1周、近日癥狀加重”入院。入院診斷為肛周膿腫。既往體健,心、肺、肝、腎及神經系統未見異常。胸部X線片、ECG、凝血功能、血常規及其他實驗室檢查結果未見明顯異常。擬行肛周膿腫根治術。患者入室后監測生命體征,取左側臥位,于L2-3間隙下行腰-硬聯合
改良腓骨肌支持帶修復術治療腓骨肌腱滑脫癥合并慢性踝關節不穩病例分析腓骨肌腱滑脫癥最早由Monteggia在1803年報道,指腓骨肌腱從腓骨溝原有解剖位置移位脫出,從而導致踝關節疼痛、彈響,甚至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等一系列臨床癥狀。臨床上腓骨肌腱滑脫癥并不常見,漏診率高,早期往往得不到及時治療,轉變為慢
骨外軟骨瘤又稱軟組織軟骨瘤,指發于骨和滑膜以外的軟骨瘤,最初由Stout和Verner于1953年報告并予明確的病理命名,是一種較為罕見的軟組織良性腫瘤,臨床上多為個案報告。本科于2017年收治1例小趾軟組織腫物患者,術后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軟骨瘤,現報告如下。病例報告患者,女,62歲,因“發現右小趾腫
病例介紹患者女,55歲。因“發現右足底腫物并增大2年,足麻木1個月”,于2020年5月8日入院。患者2年前發現右足底腫物,約花生米大小,無疼痛等不適,不影響行走,故未行診治;后腫物逐漸增大,影響行走,就診前1個月出現右足底腫物遠端及右足第1、2足趾跖側皮膚感覺麻木。入院檢查:右足底中部內側局部明顯隆
2. ?脊柱 蛙(或蟾蜍)的脊柱由1枚頸椎,7枚軀干樞,1枚薦椎和1個尾桿骨組成。 (1)椎骨的一般構造 取1枚軀干椎觀察。 ? ①椎體 是脊椎骨腹面增厚的部分。 其前端凹入,后端凸出,為前凹型椎體。 前后相鄰椎體凹凸兩面互相關節。 蛙最
患者女,37歲。主訴右小腿疼痛3月余。查體:眼瞼腫脹,右小腿未見紅腫、破潰、色素沉著等,未見明顯包塊,壓痛(+)。既往體健,育1子,無特殊疾病家族史。輔助檢查:血常規:紅細胞計數2.31×1012/L,血紅蛋白73g/L,紅細胞壓積22.4%。肝功能:總蛋白45.8g/L,白蛋白28.8g/L,球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