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復癌 發 生 率 較 低,且 在 臨 床 上 極 易 漏 診、誤 診。雖然直腸腺癌及腎透明細胞癌均是日常工作中 常見的惡性腫瘤,但是兩個器官同時原發腫瘤的病 例卻極其少見,至今很少有相關的文獻報道,且尚未 有資料可以明確解釋兩者之間的相關性。隨著生活 環境的改變,重復癌的發生率呈日益增長的趨勢,同 時醫療設備的增加、醫療技術的完善也提高了重復 癌的診出率[1]。本文選擇了我院1例典型直腸腺癌 并發腎透明細胞癌的重復癌病例,希望通過本例報 道提高大家對于直腸及腎重復癌的認識。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53歲,2018年8月因 粘 液、膿 血 便 3個月,加重半個月于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入院 就診。查體:肛門指診(膝胸位):進指約3cm 可觸 及環 周 腫 物,堵 塞 腸 腔,退 指 指 套 可 見 染 血。腸 鏡 示:直腸約7cm 范圍內可見腫物。全腹部 CT 平掃 +增強檢查:直......閱讀全文
重復癌 發 生 率 較 低,且 在 臨 床 上 極 易 漏 診、誤 診。雖然直腸腺癌及腎透明細胞癌均是日常工作中 常見的惡性腫瘤,但是兩個器官同時原發腫瘤的病 例卻極其少見,至今很少有相關的文獻報道,且尚未 有資料可以明確解釋兩者之間的相關性。隨著生活 環境的改變,重復癌的發生率呈日益增長的
口腔轉移癌臨床罕見,約占所有口腔惡性腫瘤的1%。原發灶部位一般根據病史做出診斷。23%的口腔轉移癌是轉移的第一個臨床體征。發生口腔轉移癌最常見的是原發于男性肺部和女性乳腺的惡性腫瘤。50~70歲的患者口腔轉移癌發生率最高。口腔轉移的受累部位,頜骨硬組織比牙齦軟組織更常見。牙齦、舌部是最常見的受轉移性
腎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易發生遠處轉移,其中骨為第2轉移部位,約35%~40%轉移性腎癌合并骨轉移,常累及脊柱、骨盆和股骨近端,多為溶骨性破壞,可致疼痛、病理性骨折、高鈣血癥及脊髓壓迫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及生存時間。趾骨位于肢體末端,非腫瘤好發部位,腎癌轉移至趾骨的病例十分罕見,國內外僅有零
來自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及日本其他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對腎透明細胞癌進行了整合的基因組和轉錄組分析。該研究成果于6月24日在線發表于《Nature Genetics》上。 腎癌是泌尿系統腫瘤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種,其發病率和死亡率約占全部腫瘤的2%。其中,腎透明細胞癌(clear-cell r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徐潔杰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郭劍明合作團隊,對293例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發現,體內CXCL13蛋白和CD8蛋白的雙陽性T細胞,是腎透明細胞癌免疫逃逸的關鍵性“元兇”,“雙陽性”標記可作為判斷腎透明細胞腫瘤患者生存期長短的新標志,CXCL13蛋白也可作為潛在
來自美國丹娜法伯癌癥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舊金山舉行的2020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泌尿生殖系統癌癥研討會(ASCO-GU 2020)上公布了抗癌藥物MK-6482治療晚期透明細胞腎細胞癌(ccRCC)一項I/II期臨床試驗(NCT0297
新加坡研究人員最近開發出一種基因檢測方法,可有效地鑒別腎透明細胞癌(ccRCC)的不同亞型。該檢測能評價病人的預后和治療后的狀況,對改善病人治療有很大潛力。 腎透明細胞癌(ccRCC)是一種最常見的腎癌。由于手術后患者狀況不同,腎透明細胞癌患者在切除腫瘤后,預后是很難預測的。 一般
點評文獻:任金武,馬聰敏,張立紅,等.腎透明細胞癌的CT征象與預后關系分析.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J],2018,29(1):28-33. 此文章是保定市中心醫院發表在《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關于腎癌CT征象與預后關系的一個研究。我本人是泌尿外科醫生,現在對我們臨床科室來說CT是我們必不可少的診
腎癌為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占惡性腫瘤的2%~3%,其中以腎透明細胞癌最多見。腎癌早期即發生遠處轉移,約30%的患者就診時已有遠處轉移,最多見于肺及骨骼。在頜面部以口腔內轉移灶多見,尤其是舌體,其次是鼻腔及鼻竇,極少轉移至下頜骨。有統計表明,約2%的腎癌患者因轉移灶病變首發而就診,而以下頜骨病變為
主訴:患者,女,63歲,結石史 病史:2000年曾左腎結石手術后,無復查。經2006年體檢查再結石并中度積水,尿路感染(綠膿桿菌) 檢查:彩超見結石,重度積水。 診斷:腎結石 治療經過:查尿WBC3+。菌尿,肝腎功能,胸片,心電圖未見明顯異常。細菌培養提示大腸埃希菌。予積極抗感染對癥治療。復查尿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