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圍術期管理 2.1術前評估 患者因頜面部間隙感染急診入院,病情呈進行性加重。綜合現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與輔助檢查提示合并膿毒癥,需緊急手術行膿腫切開引流,避免膿毒癥休克的發生。由于患者年齡偏大,合并多系統性疾病,圍術期存在氣管插管失敗、心肺功能不全、大量失血等風險。因此,須全面評估患者,充分做好術前準備,圍術期需維持血流動力學平穩,避免膿毒癥休克發生,術后加強血糖監測,防止酮癥酸中毒發生。 2.1.1術前準備 患者入院前3d因口底疼痛未進食水,也未行胰島素注射治療;入院后給予吸氧、補液、美羅培南+奧硝唑控制感染及營養支持等對癥治療;監測血糖,胰島素備用;并聯系血液內科會診予以10u血小板補充。 2.1.2氣道評估分析 對于口底多間隙感染患者,維持氣道通暢和氣管內插管是一個非常突出的難題。本例患者為典型頜面部感染性疾病,且感染進展迅速,頦下、口底明顯腫脹,紅腫區......閱讀全文
2.圍術期管理?2.1術前評估?患者因頜面部間隙感染急診入院,病情呈進行性加重。綜合現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與輔助檢查提示合并膿毒癥,需緊急手術行膿腫切開引流,避免膿毒癥休克的發生。由于患者年齡偏大,合并多系統性疾病,圍術期存在氣管插管失敗、心肺功能不全、大量失血等風險。因此,須全面評估患者,充
1.患者資料?患者,男,64歲,身高167 cm,體質量75kg,主因“頦下口底腫脹3d”入院。患者3d前自覺喉部疼痛不適,之后出現頦下腫脹,1d前頦下腫脹突然加重,于當地醫院治療后效果不明顯,為進一步治療遂就診于空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既往史:糖尿病病史8年,行餐前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在空腹約
3.討論?口腔頜面部多間隙感染是口腔頜面感染的急重癥病之一,其中口底多間隙感染又被稱為口底蜂窩織炎,被認為是頜面部最嚴重而且治療最困難的感染之一。當口底多間隙感染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時,感染有可能沿頸深筋膜間隙向下擴散至頸部,更為嚴重的甚至擴散至縱隔形成縱隔膿腫。近年來,有關急性下行性縱隔膿腫的臨
2.1.4糖尿病病情評估?糖尿病是降低宿主免疫力的因素之一,可使局部組織對感染的反應減弱,并有助于厭氧菌生長。因此,糖尿病患者細菌感染的發生率和病死率遠高于其他患者。研究發現,口腔頜面部多間隙感染患者中,糖尿病患者住院時間增加,感染累及間隙以及切開引流數量會更多,更容易發生并發癥,甚至死亡;但嚴格控
1.資料與方法?1.1基本資料?患者,女性,72歲。主訴:面頸部腫脹疼痛5d,伴呼吸困難1d。現病史:雙側腮腺咬肌區、頜下區、頦下區、頸前區腫脹明顯,凹陷性水腫,壓痛明顯伴重度張口受限,氣管切開。?實驗室與輔助檢查:血常規:WBC17.66×109/L,Plt214×109/L;心肌標志物:TnI0
結節性筋膜炎(nodular?fasciitis,NF)是一種以纖維母細胞和肌纖維母細胞增生為主的軟組織病變,由淺表筋膜延伸到皮下組織或肌肉。NF由Knowaler等于1955年首次提出并命名。因病變生長迅速,增生的纖維母細胞生長活躍,核分裂象多見,組織學圖像多變,極易誤診為肉瘤,故又稱為假肉瘤性筋
3.討論?3.1病因?1969年Rosai和Dorfman首先報道了“竇性組織細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細胞病”,1972年正式命名為“Rosai-Dorfman病”。1990年,Goodnight等收集了423例RDD患者的數據:患者平均年齡20.6歲,58%為男性,黑人和白人的比例相同(各為43.6%)
面部創傷較為常見但很少危及生命。面部創傷的初始處理和評估的關鍵在于保護氣道及控制出血。死亡病例中大多數可能由于嚴重的顱腦損傷引起,因為它們大多數伴發顱腦損傷。面部損傷可能由于閉合性創傷的直接打擊造成,例如斗毆或墜落傷。其中面部骨折和軟組織損傷占大多數。Lefort骨折為面部骨創傷的一種特殊類
各種致病因素如創傷、先天畸形、感染、腫瘤等都可導致頜面部骨組織缺損及缺失,繼而引起嚴重的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礙,在生理和心理上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骨缺損的修復治療大致可分為3類,即自體骨移植、異體骨移植和組織工程骨移植。自體骨的骨源有限且會對機體造成二次創傷,異體骨會引起機體對其產生免疫排斥反應,同
患者男,26歲。4年前無意中發現左側耳后腫物,約“花生米”大小,2個月后右耳后局部隆起,無不適,未予以治療。近4年期間,雙耳后腫物進行性增大,無不適,查體示腫塊表面呈暗紫色,無波動感,活動度差。?實驗室檢查結果為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比28.01%(參考范圍:0.5%~8%),嗜酸性粒細胞1.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