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質譜研究工作是與元素的同位素測定緊密相關的。同位素(isotope)這個詞于1910年第一次使用,第一臺質譜儀也是在這一年誕生的。實際上,早在1886年就有人提出了有關同位素的概念。用磁場偏轉法分離帶電粒子以測定其質量的研究工作也在1896年取得了成果,這些研究為后來的質譜學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礎。1910年,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Cavendish)實驗室的湯姆遜(Thomson)研制出了第一臺現代意義上的質譜儀器,這是一臺不能聚焦的拋物線質譜裝置。湯姆遜用這臺儀器首次發現了同位素的存在。他在分析氖元素時,發現了一個質荷比為22的峰。實驗證明它既不是二氧化碳(CO2)的雙電荷離子,也不是放射性衰變產物,而是氖元素的一個同位素。這臺質譜儀的誕生,標志著科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質譜學(mass spectrometry)的開創。湯姆遜的第一臺質譜儀,由于沒有聚焦功能,分辨率較低。通過改進后,這臺儀器能夠將兩個原子質量相差10%的離......閱讀全文
早期的質譜研究工作是與元素的同位素測定緊密相關的。同位素(isotope)這個詞于1910年第一次使用,第一臺質譜儀也是在這一年誕生的。實際上,早在1886年就有人提出了有關同位素的概念。用磁場偏轉法分離帶電粒子以測定其質量的研究工作也在1896年取得了成果,這些研究為后來的質譜學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
有機質譜法發展簡史 1.早期 早期的質譜研究工作是與元素的同位素測定緊密相關的。同位素(isotope)這個詞于1910年第一次使用,第一臺質譜儀也是在這一年誕生的。實際上,早在1886年就有人提出了有關同位素的概念。用磁場偏轉法分離帶電粒子以測定其質量的研究工作也在1896年取得了成果,這些
早在19世紀上半葉,燃燒方法測試有機碳、氫、氮的組成就已經被提出來并且得到了迅速發展。基本原理為讓有機物在氧氣流中燃燒,碳、氫、氮分別被氧化為二氧化碳、水、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然后用不同的吸附劑來吸附反應生成的不同氣體。由各吸收劑增加的重量分別計算碳、氫和氮的含量。在方法發展的早期,燃燒反應和樣品分
有機質譜法organicmass spectrometry OMS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質譜方法。對于純的有機化合物,可以直接將樣品引入質譜儀器,測定化合物的分子量,并可根據得到的化合物相關碎片信息,推斷化合物的可能結構。對于組分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可通過聯用儀器進行分析。如氣相色譜、液相色譜
簡史? 1831年J.von李比希建立了碳、氫的燃燒方法,將樣品在氧氣流中燃燒,并通過填充氧化銅的高溫柱管,使碳、氫分別全部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然后分別以氫氧化鉀溶液和氯化鈣吸收,由各吸收管增加的重量分別計算碳氫含量,是為有機元素定量分析工作之始。另一常見元素氮的分析方法是由J.-B.-A.杜馬和
1947年,在美國芝加哥那間小小的地下室里,華萊士庫爾特先生和他的弟弟約瑟夫,正在利用細胞的生物特性和電學原理,為改進實驗室檢驗工作尋求新的方法。 五十年來,庫爾特兄弟發明的這項神奇的技術—庫爾特原理,不僅開創了血細胞分析的自動化時代,也從此讓庫爾特公司的科學家們責無旁貸地肩負起了自動化血細胞
公元前400年, Hippocrates注意到發熱時.尿液顏色和氣味的變化。 18-19世紀-開始顯微鏡下尿液檢查及尿液化學分析。 1827年,Bright,最早把尿液檢驗用于患者的診斷和護理。 1930-首先在濾紙上進行尿液斑點試驗。 1956-美國Ames和Lilly公司幾乎同時創建
無機質譜分析法成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不可替代的分析工具是從測量元素存在開始,并伴隨物質成分分析技術發展逐漸完善。20世紀50代后期,由于火花源質譜的發展,無機質譜法在微量、痕量元素分析領域幾乎與原子吸收光譜、中子活化分析占有同樣的地位。20世紀70~80年代,激光電離質譜法、四極桿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
世界上第一臺質譜儀于1912年由英國物理學家Joseph John Thomson?研制成功,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MALDI、ESI?等軟電離技術的出現,使生物大分子轉變成氣相離子成為可能,并極大的提高了質譜測定范圍,改善了測量的靈敏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溶劑分子干擾等問題,使質譜更適合用于
SBR法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早在1914年,活性污泥法在產生之初就是采用間歇進水.排水的方式運行的,但由于其運行操作繁瑣,當時又缺乏自動控制設備和技術,它很快被連續式活性污泥法所取代,并幾乎被淘汰與遺忘。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自動監測與控制的硬件設備與軟件技術,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的飛速發展,為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