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電離(surface ionization,SI)原子或分子與熾熱的固體表面相互作用實現離子化。樣品涂覆在金屬表面,當加熱金屬表面時樣品受熱蒸發,蒸發出的原子(或分子)大部分飛離金屬表面,一部分與熱金屬表面直接作用形成離子的過程即表面電離。樣品受熱激發釋放電子形成正離子稱其為正熱電離;樣品吸收電子形成負離子稱其為負熱電離。離子化效率取決于表面材料的功函數、表面溫度及樣品的電離電位。......閱讀全文
表面電離(surface ionization,SI)原子或分子與熾熱的固體表面相互作用實現離子化。樣品涂覆在金屬表面,當加熱金屬表面時樣品受熱蒸發,蒸發出的原子(或分子)大部分飛離金屬表面,一部分與熱金屬表面直接作用形成離子的過程即表面電離。樣品受熱激發釋放電子形成正離子稱其為正熱電離;樣品吸收電
表面電離質譜法(surface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熱電離質譜法的一種,將預測量樣品涂覆在高熔點、高功函數的金屬帶表面或金屬絲表面,借助通過帶或絲的電流產生的高溫而電離,電離生成的離子進入質量分析器進行分離和測量。
放電電離(discharge ionization)一種利用放電現象(如電弧、輝光、火花、電暈等)進行離子化的方法。
電離度(degree of ionization)泛指液體、氣體或氣溶膠在高溫或高頻電場作用下,生成的離子濃度M+與該體系中仍然存有的自由原子濃度M和生成離子濃度M+之和的比[M+(M+M+)]。電離度遵從Saha方程,即原子的電離度與原子蒸氣的分壓強、元素原子的電離電位和體系的溫度密切相關。
電離效率(ionization efficiency)電離效率泛指在特定環境下,經電離生成的原子離子數與進入電離區預測量樣品原子總數之比,電離效率的高低取決于所采用的電離方法、電離機制和電離時的相關參數。
場致電離(field ionization,FI)將金屬絲或金屬針加上高電壓,形成107~108V/cm的高場強,氣態的樣品分子在強電場作用下失去電子生成分子離子,分子離子的能量為12~13eV,適用于可以氣化的有機化合物的離子化,是一種溫和的“軟”電離方式。
負離子電離(negative ion ionization,NII)對于具有電子親和力比較大的元素捕獲一個電子可生成負離子,這種離子化的方法稱為負離子電離法。
光致電離(photo ionization,PI)亦稱光誘導電離(photo-induced- ionization),用光照射樣品分子,使樣品分子吸收能量而實現離子化的方法。在各種光源中,激光具有高能、單色、易于調制、可聚焦成激光微束等特點。當使用激光為離子化光源時,稱為激光電離(laser io
電離能(ionization energyionization potential)亦稱電離電位(ionization potential)。當原子獲得足夠大的能量,其一個或某些外層電子脫離該原子核的作用力范圍,成為自由電子,這時原子由于失去電子成為離子,這種現象稱為電離。為使原子發生電離所需的能量
電離效率曲線(ionization efficiency curve)特定離子的離子流強度隨提供的能量大小變化的曲線。